新昌县荣获全省创造力十强县(市、区)称号、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列全省第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省第三、全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增幅位列全省第一……2019年,我市通过大力实施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工程,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创新驱动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知识创新,而知识产权又是保护、促进知识创新的关键。因此,用好知识产权这个重要杠杆,保护和激励创造性智力成果,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成效的基础和前提。
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但对于侵权行为,社会上尚未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震慑,这也导致一些企业缺少创新动力。有专家曾指出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三多三少两低”现象:商业模式创新多,科技创新少;跟风模仿创新多,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少;技术引进、代工贴牌的外围低端创新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心和关键领域突破少;企业创新成果科技含量普遍较低,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质量品质也较低。这些现象,在我市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问题反映在企业身上,根源或许在政府这边。比如,前期的创新氛围营造不够充分、中期的政策跟进不够及时、后期的成果保护不够有力,等等。无论哪个阶段的问题,都需要政府部门加以关注,善于用好“有形之手”,推动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善用“有形之手”,不是要大包大揽当“婆婆”。在生存压力下,企业天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愿,也已积累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政府不需要在企业身后督促,更不需要手把手地研究技术路线、引导研发方向。否则,便有本末倒置之嫌。
善用“有形之手”,要当好“催生婆”。有企业家曾发出肺腑之言:“创新交给我们,但希望能给我们一个更良好的创新环境。”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为创新提供更多的“催化剂”,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培厚创新的土壤。去年我市加大专利质押融资力度,就是对创新的一种正向激励、有效撬动。而新昌“小县大科技”蜚声全国,同样是善于以制度、政策为手段“四两拨千斤”的成功案例。
善用“有形之手”,还要当好“管家婆”。我们从来不缺少创新的种子,从来不缺少聪明的大脑,欠缺的是对创新成果积极有效的保护。对企业而言,挡在他们创新之路上的最大障碍,就是仿冒层出不穷。仿冒不除,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的收益就会打折扣,就有“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然而,企业自己对抵御仿冒往往力不从心——靠技术门槛挡住仿冒企业的情况毕竟是极少数,专利维权又常因成本高、难度大而举步维艰。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真正把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打击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放在重要位置。在近日召开的全市知识产权宣传周启动仪式上,“绍兴市知识产权执法队”等先后授牌成立,相信这将是保护创新的又一个良好开端。
对企业而言,挡在他们创新之路上的最大障碍,就是仿冒层出不穷。仿冒不除,企业进行新品研发的收益就会打折扣,就有“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作者:陆海峰 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