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柯桥日报》上出现了3份同一主题的道歉信,道歉人是3名三轮车夫,因为乱倒生活垃圾,3人各处200元行政处罚并登报道歉。(4月20日《绍兴晚报》)
在垃圾分类实施多年的今天,仍发生小区生活垃圾集中偷倒的现象,着实令人震惊。不知此次偷倒垃圾是偶发事件,还是小区物业为省钱而采取的惯常手段?但可以想见,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必定先天不足,卫生设施与保洁措施有所欠缺,不能以正常渠道清运,才采取非正常手段疏解。我倒认为,个案处理后应当翻翻旧账,看是否有劣迹可寻,新账老账一起算。
树要皮,人要脸,登报道歉之举确实对偷倒垃圾者敲响了警钟,告诫不要以身试法。但反过来说,为什么经常会有人偷倒垃圾?为什么垃圾分类常遇实施之难?背后还是有许多原因的,譬如分类清运环节不够顺,小区分类指导没到位,垃圾混搭投放缺少有效制约。最后导致垃圾筒是分类了,但垃圾仍很“集中”,特别是一些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等,涉及到成本原因,乱倾倒现象相对更加突出。
登报道歉式的曝光能有效“吓退”不少乱倒垃圾者,但只能说是有效治理乱倒垃圾的第一步,而不是“包治百病”,偷倒性价比不高的生活垃圾,可能很大程度上会得到遏止,毕竟罚款加登报得不偿失;倘若是工地的建筑垃圾或整车的塘渣污泥之类,偷倒产生的获利空间一大,仍可能有以身试法者涌现。正如焚烧麦秸现象,直到麦秸转废为宝的新技术产生后,使麦秆草有了新去处才基本不见田头浓烟。所以,杜绝垃圾偷倒这事件,疏与堵同样重要,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革新降低垃圾清运处理成本,压缩正常处理与乱倒偷倒的成本差距,才能真正堵住漏洞。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客观上提升了“偷倒现象”出现的概率;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技术推动是个重要抓手。据报载,我市城投集团与绍兴文理学院将在“道路拆除固废资源化全利用”的技术研发应用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让道路建筑垃圾“从哪里来,回哪里去”,通过为再生资源利用提供数据支撑,为建筑垃圾利用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无废模式”,变废为宝后,垃圾成了资源,可用而不可弃,自然也就断了偷倒的源头。
作者: 钱科峰 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