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泥土味,不仅需要村干部自己摆正位置,还需要各级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症持续开刀,让村干部从“加班加点写材料、没日没夜整数据、一心一意填表格、辛辛苦苦编简报”中解放出来,有时间、有精力进农家门、知农家情、解农家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干部身处社会治理第一线,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特别是今年下半年即将开展的新一轮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面临两个新情况:一是村级组织任职期限由原来的三年延长至五年;二是将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这些变化,对村干部发挥好“神经末梢”和“领头雁”作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柯桥区建起近千人的“蓄水池”,致力培育适合农村工作的优秀后备人才,或许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
相比于原来的村级班子构成情况,现在崭露头角的村级后备人才,大多具有年龄适中、见识面广、思维活跃、善于运用新媒体宣传等优势,无论是招商引资、“五星3A”建设,还是推介本地文化旅游等资产资源,都得心应手,抓得有声有色。
但不可否认,农村干部原有的一些好作风、好传统,也在时代流变中被淡忘、被遗弃。最明显的,就是走村入户、访贫问苦沦为了某些特殊日子的“应景”动作,一年中只是偶尔为之,村级组织的“机关化”倾向日益严重。一些村干部长期待在办公室里,坐等村民上门。甚至有部分村干部,只认识自己生长的自然村的村民,而根本不认识本村其他自然村的村民。如果任由这种不良倾向扩散蔓延,干群之间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只会越来越弱,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只会是无本之木,无从谈起。
应当看到,无论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还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哪一个都离不开村民的鼎力支持、密切配合。一盘散沙的村,即使村干部个人能力再强,也注定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可以对村级后备人才提出一系列要求,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一定要有“泥土味”。这并不是要求他们每天沾一身泥、出一身汗,但必须是带着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真诚,奔着聚民心、聚民智的目的,经常性深入群众,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心田,与村民打成一片,做村民的“赤脚朋友”,做群众的贴心人。
当然,有泥土味,不仅需要村干部自己摆正位置,还需要各级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症持续开刀,让村干部从“加班加点写材料、没日没夜整数据、一心一意填表格、辛辛苦苦编简报”中解放出来,有时间、有精力进农家门、知农家情、解农家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愿我们的每一位村干部,身上都有泥土的芳香,都对脚下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陆海峰 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