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历史悠久,绍兴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留存着许多旧建筑与老地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百余年来,73%的地名已消失,清光绪《绍兴府城衢路图》所记载的483个地名,仅存131个。(4月8日绍兴晚报微信公众号)
清末迄今,百年沧桑,正是政治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世纪,老地名改头换面,或是随着城市建设而消亡,都是意料之中的事。尤其是我们曾经经历的那个时代,还从未像今天这样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出现散佚、消亡与断层都是有着特定历史原因的。老地名消失七成多,虽然痛心,即便追悔,却也无须再算历史旧账。
地名演说着聚落、社区的形成和演变,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历史感,七成多消失,三成不到的留存,这样的老地名存量对于两千多年主城未变的绍兴而言,有点“不及格”的味道了。面对这样的历史遗存,我们该如何知耻而后勇?我们该如何恢复历史地名为古城保护利用再续文脉、再增乡愁?
去年元旦,我市正式实施《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绍兴古城内保护对象包括“历史地名、历史建(构)筑物名称、商业老字号”。现有的历史地名要保护,这是法规赋予的责任,那么,已经消失的历史地名同样需要打捞利用,这也是古城保护画龙点睛的重要一笔。
绍兴老地名的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小部分是被绍兴方言“带歪”,音同字不同,谐音覆盖了本名,像小教场(小校场)、司弄(试弄)、目连桥(木莲桥)等,这些地名的复原倒不是难事。更多的老地名是随着城市拆旧建新而湮没,填河造路,拆桥扩道,旧城改造,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名洋名取而代之,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历史地名自然随着旧建筑的倒下而消亡。对这些地名,不妨进行选择性打捞,有纪念意义的、有名人故事的、有地方文史的、有时代缩影的、有旅游影响的,都应考虑“一键重启”,原样恢复。
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确定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因此,重启老地名,延续地名文化,并不是树立一块路牌那么简单,应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加以重视与恢复,要结合文化旅游与唤回乡愁的实际,根据文化沿续与大众认可的需要,慎重论证,择优恢复,不生搬硬套,不刻意植入,营造一种良好的地名文化生态,继承一种独有的地域文化精髓。
重启老地名,最重要的还是要讲好地名背后的本土故事,伴随着老地名的恢复,文化、历史等领域的工作者要及时跟进,打捞与老地名相关的历史与沿革,做足做透地名背后的非遗文章,挖掘人文内涵与历史典故,提炼地名文化与民风民俗,让老地名依托越文化绽放新枝,让老地名寄托着乡愁再现魅力。
保护现存,恢复旧名,让古城更像古城,让文化一脉相承,这也是我们立法保护古城之后的初心与使命。
作者:钱科峰 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