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诸暨一企业出资3000万元把荒山改建成公园,造福当地村民。这件事最难得的地方在于“听者有意”,那位企业主偶然间听到了一句抱怨:“这座山太荒了,到处都是芦苇、荆棘,如果能建成公园就好了。”他把这句话放在了心上,落在了行动里,一座“金猪山公园”才应运而生。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的侧重点在于“听者有意”。如果说,那位企业家压根没把那句抱怨放在心上,那么现如今那座荒山恐怕没有任何改变,爬山的人见了依旧会有不少怨言。
细想一下,我们身边不乏对生态环境的类似抱怨。比如,“一到下雨天河水里垃圾浮出水面”“垃圾分类的普及率准确率不够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该留死角”等等。其实,有这样的抱怨也很正常,因为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抓就好,这些抱怨一方面暴露出本地在生态环保方面存在的客观问题,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现了人们期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美好心愿。
抱怨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它,换句话说,就看“听者是否有意”。面对人们的抱怨,如果有关部门回避、逃避,那么抱怨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人们对相关部门的信任感也会削弱,都说山清水秀环境美要靠齐心协力,少了群众的支持,环境治理工作就不好开展,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纸上谈兵”。相反,如果有关部门能像那位企业主一样“听者有意”记在心间,想方设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不足,那么,抱怨声不但会逐渐减少,还有可能变成认可的掌声,有了群众的支持,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才会更加顺畅。
当然,作为普通市民的我们也有着自己的一份责任,我们有抱怨的权利,但抱怨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能尽己所能为生态环保出一份力,变抱怨为行动,那么,“山有可能因我更清秀,水有可能因我更清澈”,这样就能收获一份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岂不更好?与此同时,“听者”的范围也该扩大些,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干部,如果都能成为“有意的听者”,细听人们的抱怨,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那么,同样能促成生态环境的改善,而这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齐心协力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吗?
作者:沐 阳 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