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多次提及要“提升制造业水平”“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然要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然而,社会上仍然有不少观点,或认为制造业过时、低效、低端,或认为制造业的智能化、机械化会取代劳动就业,或认为“蓝领不如白领,专科不如本科”。制造业永远不会过时,高端制造反而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再工业化”时代的中国,必须再次弘扬工匠精神,充分重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坚定地撑起制造业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
很多国家把“再制造业化”确立为国家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特别是经济总量跃升到全球第二,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功不可没。制造业是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是未来大国角逐的根本武器,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德国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就推出了“工业4.0”战略。美国历届政府的一个基本国策,就是“再工业化”,特朗普政府甚至不惜发动“贸易战”“科技战”,试图让制造业回归美国本土。英国和日本也提出了“高价值制造战略”和“再兴战略”。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兴盛的基础,繁荣也难以长久维持。制造业是基础性产业,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支撑,任何谋求独立发展的大国,都不能抛弃制造业。
制造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制造能力的本质,就是依靠机器来实现产品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机器设备的运转下,创造上下游产业链的就业机会,提高社会各行业的工业化水平,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推动经济发展。强大的制造生产能力,不仅能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能拓宽服务业的范围和链条,对经济的各领域都有带动作用。制造业与配套产业的发展、就业人数、外贸订单、工业化水平都有密切联系,制造业是经济稳健发展的压舱石,只有具备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才能使经济发展尽可能不受外部影响,最大限度减小外界干扰的风险。疫情防控期间,浙江能在较短时间内,及时生产出医用口罩、红外热像仪、红外测温仪等,为防控疫情贡献制造业和科技的力量,主要就是因为浙江有许多民营企业能自主生产疫情防控物资。
制造业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物质需求。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和保障。制造业满足了80%的日常生活需求,制造业的发达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条件。实体经济是构成物质财富的源泉,其规模和水平决定了财富数量和质量,只有实体经济强大,才能让国家和人民真正富起来、强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骑自行车、摩托车到现在许多家庭有了小轿车,从大哥大、小灵通到现在的智能手机,从2G、3G、4G到现在的5G,都跟国家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密不可分。国民财富的多少,看的是社会劳动每年生产的可消费的产品,国家生产的产品越多,人民的物质财富就越充足,生活的物质保障就越强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不管国内外形势如何复杂、如何变化,只要全社会坚定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制造业强国道路,就一定能让中国制造早日迈向中国智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再工业化”时代的中国,必须再次弘扬工匠精神,充分重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坚定地撑起制造业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
(作者单位 柯桥区政府办公室)
作者:钟坚龙 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