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系统加强学生劳动教育

2020-03-30 15:01

来源:绍兴网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是国家名义出台的单项教育意见;要求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每学年设立劳动周。

劳动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近年来的新年致辞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前一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时,反复语重心长地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这些本质上都是说,我们的成就是通过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得到的;越高精尖的成就,这些精神的重要性越凸显。然而,劳动教育真在被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家长甚至教师在教育中也存在轻视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的现象;家长越俎代庖司空见惯;劳动也缺乏载体;即使有劳动也不乏形式主义、碎片化。《意见》的实施,对于为实现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目标上,必须要与德育相结合。虽有劳动课程,劳动教育仍不能单打独斗、机械进行,应该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并讲究实效,如有些学生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脱口而出,吃中饭时却眼也不眨把几乎没吃一口的饭菜倒掉,值得深思。还应在劳动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强化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因为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劳动教育,重点不是技能而是尊重劳动及成果的意识的培养和热爱劳动的习惯的启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所以,要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切忌把劳动教育内容智育化,甚至视之为影响智育的绊脚石和累赘。《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还应谨防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让学生对劳动藐视和仇视。

内容上,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的接受能力和劳动能力,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要体现时代特征。有人说,现在已很少有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了,难道我们还要这样劳动?我们应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要适合学校实际,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校内土地、校外企业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方式上,必须与多方相结合。学校劳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除学开展规范化教育外,要整合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如有的学校结合孝敬教育,有劳动家庭教育,且有记录。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为学生劳动提供机会,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我们应通过真实系统的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长大后热爱劳动提供思想和能力储备。

作者:周国梁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