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嵊州市一大群毛茸茸的小鹅亮相央视,很是闹猛。原来嵊州市不少种粮大户,开启了鹅稻轮养新模式。再过一段时间,它们将走出孵育房,漫步在田间,然后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为百姓提供绿色营养的美味。(3月9日《绍兴晚报》)
一直以来,嵊州拥有2万多亩水田,以种植单季杂交水稻为主。每年10月左右到次年5月,稻田基本闲置。如何利用闲置的水田,嵊州市农技推广中心专家一直在思考,在多次调研基础上,帮助多位种粮大户,从象山引进白鹅苗,实施鹅稻轮养,为水田的利用和增效找到新途径。
看似放养一群不起眼的鹅,但通过农技专家和农户的共同努力,将做成一篇大文章。一是利用青草作饲料养殖的鹅绿色安全。二是将鹅的排泄物作为优质的肥料,增加了土壤的肥力,节本增效;三是解开了家禽养殖污染环境的死结。可谓一举多得。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就是一个简单的鹅稻轮养模式而已。殊不知这一模式的尝试,不是动员农户参与这么简单,而是背后需要农技专家们付出大量的心血,凝聚着他们的智慧。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加以引导,需要农户理念的改变,需要对土壤现状的精准把握,需要对鹅在本地适应性评判和对未来销售市场的研判,最终让农户接受,从而使他们愿意投入精力、投入资金,使闲置农田化为农户新的聚宝盆成为可能。
这则新闻的背后,也启发我们,真正要将服务三农落在实处,首先需要农技专家们有爱农的情怀,解决农民所急所需,才能帮助农户实现致富梦。期待农技专家们更多地走出办公室,怀揣农户的希望,奔忙在乡村田野上,把实验室建在田野里,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践行农技人员的初心。
作者:张秋达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