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对信仰的确立并非一日完成,而是经历了上下求索的漫长过程。在周恩来总理诞辰122周年之际,回顾其“真知-坚信-笃行”的信仰抉择历程,对于继承弘扬周恩来精神,更好地践行初心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寻求真知,为中华崛起不断求索。1910年,周恩来因两位母亲相继去世、家道中落,被伯父从淮安接到东北求学。启蒙老师高亦吾进步的革命思想以及列强瓜分下东北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让少年周恩来心里埋下了爱国救民的种子,十三岁便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南开中学求学四年间,面对接踵而来的民族危机,周恩来“爱国热诚,似已达于沸点”。他有感于“茫茫大地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因此在作文中沉痛写道:“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这期间周恩来“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成为南开最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周恩来东渡日本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他书赠好友郭思宁“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并写下那首“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壮丽诗篇以表达他寻求真知、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日本的“米骚动”事件使他认识到曾坚信不疑的贤人政治是走不通的。救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周恩来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俄国,对十月革命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后的周恩来快速投身到五四运动中,领导天津爱国进步学生开展游行示威运动,却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多次为同时被捕的同学讲授马克思主义思想,用他的话说,“革命的思想,是颤动于狱中的”。五四运动后,周恩来逐渐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
坚定信念,为理想信念宣传奔走。1920年,出狱后的周恩来在南开大学校董严修的资助下远赴欧洲,其目的“惟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此后,周恩来首先对欧洲社会实况进行考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并得出结论“资本主义一天不打倒,他的最后保证者帝国主义的混战永不会消灭”。随后,他认真研究英国矿工罢 工事件,分析社会矛盾,并感慨于工人阶级巨大的斗争力量。由于当时盛行思潮众多,一时无法分辨,因此周恩来在写给表兄陈式周的信中提到:“弟之思想,在今日本未大定,且既来欧洲猎取学术,初入异邦,更不敢有所恃,有所论列。”周恩来开始对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主义、国家主义等一切主义进行推敲比较,同时认真研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英文版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在上下求索的曲折进程中,周恩来最终确立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于1921年在张申府、刘清扬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3月,在写给觉悟社友人的一封信中他提到:“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正因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来之不易,他才信之弥坚。
笃定践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在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后,周恩来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并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欧洲先后参与了巴黎华法教育会斗争、中法秘密借款合同斗争、里昂中法大学斗争等三次实践,并参与创办《少年》《赤光》等报刊,与其他主义进行激烈论战,为共产主义信仰宣传奔走。直至1924年,在张申府的推荐下回到广州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后升为主任),并以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身份领导两次东征,积极投身革命洪流之中。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党的力量遭受重大打击,周恩来在关键时期出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组织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人民军队的重要缔造者之一。在之后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坚定践行着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周恩来同志从1927年起就是党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参与领导了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各项重大工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胜利付出了巨大心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会上对周恩来鞠躬尽瘁、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的高度概括。周恩来,永远是全党学习的楷模。(作者单位 绍兴市委党校)
作者:张 乐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