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春季养生,养阳舒肝

2024-03-28 07:34

来源: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立春日到立夏前一日。

发陈: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夜卧早起:晚睡早起,晚上不应迟于10—11点。睡眠时间建议:成人7—8小时、老年人8—9小时、儿童及青少年9—10小时。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披散头发,解开衣带(不穿过紧的衣物),舒缓形体。使精神承受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

今天,让我们从中医里汲取养生智慧,谈一谈春季养生的衣食住行。

一、穿衣之“春捂”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季养生,穿衣要重视“春捂”。

《黄帝内经》“风者,百病之始也”。春季气候变化大,容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万物在春天开始复苏,人体也同自然一样舒展、毛孔舒张,这时冷风来袭,便可长驱直入,引发感冒、咳嗽等不适症状。特别是老人、儿童、产妇、慢性病患者,更容易生病。如果遇到“倒春寒”,天气突然变冷,寒冷容易使人体血管收缩、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可能会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疾病。

01 衣服递减要适度

《寿亲养老新书》:“早春宜保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不能一下子脱掉过多衣物,而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天气变化逐渐减少。

02 春天穿衣以“上薄下厚”

《老老恒言》中说:“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腿暖则一身暖,上衣增减方便,马甲、外套可以轮流换。

03 春捂要适度,要因时因人而异

“春捂”做得好,不仅是重要的日常保健,还可以预防疾病。但是不能捂得太严实,汗出太过,皮肤不透气容易长痱子,吹风后也容易受凉感冒。

二、饮食之“咬春”

春天可以通过吃辛甘发散助阳的时令蔬菜来助长阳气,比如韭菜、香椿、紫苏、春笋、豆芽、蒜苗等。要少吃寒凉生冷的食物,避免损害人体阳气,不利于气血运行。

韭菜

《本草拾遗》:韭菜能“温中、下气、补虚、益阳”。中医认为,韭菜味甘、辛,性温,最适合升养阳气,因此也有“补阳草”的美誉。韭菜本身是“百搭”食物,能和许多食材搭配。韭菜炒鸡蛋、包饺子、包子、烙锅贴,深受大家的喜爱。

“正月葱二月韭”,春天正是吃韭菜的好时节。

孙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特别指出:“二月三月定食韭,大益人心。”“五月勿食韭,损人滋味,令人乏力气。”夏天韭菜味道不如春天好吃,吃起来全是纤维,如同嚼草。原来,吃韭菜的时节也是有讲究的呢。

香椿

民间有谚语称“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香椿芽也是“春季限定”的食材,第一茬椿芽最为香嫩。苏轼在《春菜》中写道:“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

香椿的营养价值较高,富含钾、钙、镁元素以及B族维生素。但是香椿中含有较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因此不能大量食用。用香椿做菜之前,先在沸水中焯烫1分钟左右,可以除去三分之二以上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以香椿颜色变绿为度。

春笋

《本草纲目拾遗》中讲春笋能“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

春笋中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食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提升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但是笋中含有较多草酸,需要通过焯水去除。沸水煮5—10分钟,很新鲜的竹笋大概煮2—3分钟,春笋慢慢呈现出微黄色,青涩的气味完全消失,转而变得甘甜,质感会变得脆嫩。

笋中含有较多纤维素,食用过多会难以消化吸收,对肠胃造成负担,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本身有胃病的人要少吃。

三、起居之养阳气、舒肝气

春季是自然界“推陈出新”的季节。“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春天要养阳气。

晒太阳

晒太阳可以温煦体内的阳气、强健骨骼。是补充阳气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晒太阳晒哪里呢?

主要是头顶和背部。头是“诸阳之首”,是全身阳气汇聚的地方。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是百脉会聚之处。晒太阳时,要让阳光晒过头顶。背为阳,腹为阴。背部分布的基本都是人体的阳经,晒背能暖背通阳,疏通背部经络,起到补充人体阳气的作用。晒太阳时要注意,避开风口,避免太阳直射眼睛。

晒太阳可以补钙吗?

其实,正确的说法是晒太阳可以促进钙吸收。晒太阳时,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以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可以帮助钙的吸收。

所以建议春天多参加户外活动,晒晒太阳,可以帮助补钙、预防骨质疏松,对于儿童会有一定的助长高作用。

日常生活也可以经常晒晒被褥、衣服和生活用具,也属于春季发陈、推陈出新的意思。

药食同源舒肝气

“若无闲事挂心头,人生便是好时节”,幸福的人都是心平气和的人。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肝主疏泄,恶抑郁,养肝的关键在于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肝火旺的人,常因情绪激动、饮食不当后出现明显的情绪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动肝火,同时可能出现的症状有面红目赤、头胀头痛、烦躁易怒、失眠、口干口苦等。如果有明显上火症状,可以用一些药食同源的茶饮,频频吃茶、平肝顺气,比如菊花、桑叶、薄荷、决明子、玫瑰花等煮水代茶饮。

平时脾胃虚的人,春天更容易出现消化系统的疾病。在中医五行理论中,春令属木,肝也属木,春季肝气旺盛,脾属土,五行中木能克土,素体脾虚的人,在春天更容易肝木克脾土,出现脾胃疾病加重的情况。“当春之时,食应减酸增甘,以养脾壮阳”,可以通过多食甘味少食酸味之品,以养脾气。比如五谷杂粮、红薯、芡实、莲子、山药之类,培土养脾,避免或缓解肝木克土的情况。

金华佛手是疏肝理气的好帮手。

新鲜的佛手,长相独特,果实顶部呈现分裂、握拳、张开形态,状似观音之手,故得佛手之名。苏轼在诗里评价佛手:“沁人诗脾,清流环抱;香分佛果,曲径通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佛手多与石榴、仙桃组成三多纹饰,寓意“多福、多子、多寿”。

佛手不仅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滇南本草》中记载佛手有补肝暖胃、止呕吐、消胃寒痰等功效。清代《花镜》中记载佛手的使用方法:“直接鲜食不如柑橙,多是切片、晒干、制药、制蜜饯,取其瓤,拌以白糖,或可做汤,除酒渴”。

四、按摩运动两相宜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

梳头不光是在梳理头发,也是梳理头部的经络、气血。在春天,自然阳气萌生、升发,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升发,聚集于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多梳头有助于头部的气血畅通。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黄帝内经》认为: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我们依据“肝经”的循行途径,通过按摩相应的腧穴来达到调肝养肝的目的。

按摩手法可采用点按或点揉的方法,每次3—5分钟,每天按摩2次即可。在按摩时要注意刺激的强度,不可过于轻柔,以感到酸胀为宜。

《黄帝内经》中讲要“广步于庭”,就是让人们多进行户外活动,选择较温和的运动项目,比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在活动筋骨中,通畅气血,增强身体抵抗力,条畅气机,达到平舒肝气的作用。

春天还很适合春游。《上春山》歌词里唱“山上儿童放纸鸢,山下游人纷纷追画船”,听起来就很惬意。天气晴朗时,不妨带着家人、约上朋友,一起去上春山呀。

(内容来源:健康浙江)

作者: 编辑:沈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