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王女士和先生喜获可爱女宝,本该沉浸在初为父母的愉悦之中,可孩子出生后的耳聋基因筛查结果显示,MT-RNR1基因突变,该基因相关表型为氨基糖苷类药物诱发型耳聋。这让王女士一家陷入了忧愁之中。
据悉,氨基糖苷类药物诱发型耳聋主要是指患儿在使用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等消炎药时,对这类药物较为敏感,需终生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否则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甚至导致耳聋。可以说,基因筛查,避免了这类悲剧的发生,挽救了她的一生。
“一些家长对孩子在听力障碍和基因筛查上的疏忽,导致很多可能有耳聋基因突变的患儿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柯桥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王英英说。
出生缺陷采取三级预防策略。简单来说,第一级预防是婚前和孕前预防,防止出生缺陷发生;第二级预防是孕期预防,减少严重出生缺陷儿的出生;第三级预防是出生后预防,及早发现和治疗出生缺陷患儿,避免孩子残疾。
据了解,柯桥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自2022年4月开展耳聋基因筛查项目以来,已累计筛查了708例新生儿,其中,筛查出异常人数41例,异常率达5.8%。
王英英介绍,父母听力正常并不代表基因也正常,有些父母存在耳聋的隐性基因,孩子就可能成显性。目前,在怀孕前和新生儿出生后,可通过耳聋基因筛查来检验是否阳性。
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疑惑,孩子在3个月前做了听力筛查,那是否听力筛查正常就意味着没有耳聋问题,可以不做耳聋基因筛查了,或者做了耳聋筛查就可以不做听力筛查?
对此,王英英表示,耳聋基因筛查只能对常见的引起遗传性耳聋的基因进行检测,但还有约40%的婴幼儿听力损失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如发育畸形、感染、出生时的各种高危因素等。所以,每一个出生的孩子,都应该做听力筛查。此外,听力筛查通过,代表有大部分孩子的听力是正常的,但也有极少部分的孩子存在迟发性听力损失或药物性聋(服药后致聋)的可能。从专业角度来说,耳聋基因筛查可以尽早发现这些孩子的基因异常情况,并预防听力损失的发生。
王英英建议,准父母或育龄夫妻最好能在婚前或孕前,最晚在孕早期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明确下一代患遗传性耳聋的风险。
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记者 何倩霞 通讯员 金哲楠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