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饮食结构不合理 可能导致儿童行为异常

医生建议,要做好营养“加减乘除”法

2019-09-06 09:00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新学期刚开学,老师就通知小明的家长,他家小孩做作业时粗心大意,而且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做事缺乏条理,常丢三落四。老师也注意到:小明上课特别不专心,小动作特别多。

家长带着小明到绍兴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陈飙医生处。陈医生详细询问了孩子的情况,经过认真检查测试,诊断小明同学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即ADHD)。

陈医生表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这类患儿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长和教师感到没有办法。多动症的患病率国外在5%~10%之间,国内有调查显示在10%以上,男孩多于女孩,早产儿及剖宫产儿患多动症的几率较高,大约在6%以上。

陈医生介绍,多动症多呈慢性过程,症状持续多年,甚至终身存在。约7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终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儿童时期不进行干预,会导致成人后在工作表现、日常生活或人际关系的互动上产生困扰,陷入自信心不足、情绪沮丧、不明脾气暴躁的境地,甚至忧郁症。另外,继发或共患破坏性行为障碍及情绪障碍的危险性也提高,成年期物质依赖、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违法犯罪的风险亦可能增加。对被诊断为多动症的患儿如果不尽早治疗,在成人期可能出现人格障碍甚至违法犯罪等反社会行为,对患者学业、职业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重视多动症儿童。

陈医生表示,小儿多动症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两个方面。无论药物治疗还是感觉统合训练,都离不开行为管理和教育。建议教师和家长针对患儿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和教育,避免歧视、体罚或其他粗暴的教育方法,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掌握正确使用阳性强化方式鼓励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使用适当的惩罚方式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

“遗传因素、神经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营养因素等都是多动症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过多服用含食物添加剂的饮料或食物、儿童缺铁、血铅水平升高、血锌水平降低,可能与多动症发生有关。”陈医生说,专家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多动症儿童服用某些食品之后,脑电波图谱明显改变。多动症儿童当中,半数对高糖饮食敏感,半数人对人工色素、小麦、乳制品和可可制品敏感。美国儿科专家威廉·西尔斯博士说:“尽管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能肯定儿童行为异常的单纯致病变量是饮食,但某些饮食结构的确是儿童行为异常的罪魁之一。”

因此,健康饮食和均衡营养对多动症儿童就更加重要。陈医生建议,在系统性营养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系统化的营养方案,应用“加”“减”“乘”“除”的策略,进行系统性的干预。

“加”的策略是:加法。比如早餐加量,因为早餐是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许多家长为了赶时间,就把早餐简化甚至省略了,所以建议家长早餐不仅要增加量的摄入,而且要增加食物的种类,同时增加绿色食品及富含纤维的食物。

“减”的策略是:减法。比如避免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少吃高脂、高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和甜点等。这些食物很容易引起神经递质的不足,从而导致儿童多动。还要少吃含人工色素、调味剂、防腐剂等的食物,这些食物都能诱发儿童多动。

“乘”的策略是:补充。补充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特别是富含铁和锌的食物,缺铁和缺锌很容易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行为的控制,另外还应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特别是B族维生素,因为B族维生素主要参与体内的物质代谢,有利于脑细胞对糖类的利用。除了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还要补充适宜的蛋白质,因为蛋白质是神经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也可以帮助缓解多动的症状。这些营养素也可通过营养补充剂来进行补充。

“除”的策略是:除去那些富含重金属的食物,特别是含铅和铝的食物,比如,皮蛋、油条、爆米花等,这些食物均可影响儿童的智力和记忆力,并且加重多动的症状,还要除去含酪氨酸的食物,如挂面、糕点等,这些食物能干扰神经传递信息;最后还要除去过敏性及不耐受的食物,这就需要通过严格的检测来完成。蔬菜水果要洗净去皮食用,以防残留农药中的铅。

均衡、多样化的膳食是一切营养的基础,粗细搭配、荤素得当,不偏食,不挑食,食物成分之间的互补作用能保证各类营养物质都被很好地吸收。多动的孩子大脑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依赖健康的饮食习惯。保证多动孩子的神经发育,可对缓解和预防多动症起到一定效果。

作者: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潘秀玮 通讯员 蒋丽萍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