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山的儿子”胡凤祥—— 独守深山三十载 千亩荒山变林海

2019-07-08 14:20

来源:

见习记者 张峰 文/摄

嵊州市三界镇祝岙村的牛场山,位于三界、崇仁、仙岩三镇交界处,海拔600多米,昔日只不过是一座荆棘蔓延、乱石遍野的荒山,如今却已改造成了绿色的海洋,植树造林面积近3000亩。这是当地村民胡凤祥用了30年时间创造的奇迹。

驱车从嵊州市区出发,转过一个又一个山头,一个多小时后,记者到达牛场山,只见大山上是一片片的茶园和香榧林,山顶上,一排红色琉璃瓦盖成的房子和一个宽广的平台,瞬间使人感到心旷神怡。而当见到胡凤祥时,记者怎么也不相信,这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双手布满硬茧的77岁老人,竟然还有这般激情和实干精神。

胡凤祥正在查看香榧苗长势

响应国家号召

独自进山垦荒

“当时贫穷落后的村民不懂得珍惜山上的植被,牛场山每年草长出来就用来放牛,许多山头变得光秃秃的,‘牛场山’的叫法也因此而来。”胡凤祥回忆,1988年,为响应国家“消灭荒山”的号召,祝岙村两委会决定将离村10余里,平时只有野猪、野兔出没的千亩牛场山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发包给村民经营。

可村民的心里很清楚,牛场山地处三镇交界,山上经常发生木材被偷伐的事件,要植树造林、改变这座荒山,是天方夜谭。为此,村两委会的决定公示半个月后,竟无一个村民响应。眼看发包方案就要落空,时任村委会主任的胡凤祥决定自己来承包千亩荒山,这一年,胡凤祥46岁。

当时的胡凤祥根本没有承包荒山的条件。妻子在供销社工作,一双儿女还小,母亲早逝,父亲疾病交加,独自一人承包荒山怎么办?资金又从哪里来?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胡凤祥没有考虑这么多。

其实,谁也不知道胡凤祥的心结。原来,祝岙村后面有一座山叫后门山,跟牛场山一样,不仅光秃秃不长树,就连草也很少。“那个年代村民的房屋基本是用泥土垒起来的,每年雨季,沿后门山居住的村民总是战战兢兢,怕被从山上飞滚而下的泥石流冲倒房屋的墙壁。”在胡凤祥的记忆中,自家房屋的后壁不知被泥石流冲倒过多少次,每次看到父亲用掺着雨水和泪水修起来的泥墙被山洪冲倒,心里不知有多少难受。他总是暗暗地想,要是山头能种满树木那该多好!从此,做一个种树“大将军”成了他的梦想。

没过几年,胡凤祥当上了生产队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上山种树。不出几年,光秃秃的后门山真的变成了“风景山”。以后,不论下多大的雨,山上也没有泥石流下来,村民们也不再担心房屋后壁被冲倒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胡凤祥把它当成了头等大事

意志坚韧不拔

誓让荒山变绿

协议签订的第二天,胡凤祥肩扛锄头、手拎冷饭上了山,一条无人进入的荆棘之路,在锄头和镰刀的挥动下,慢慢地向山顶延伸。在山顶,胡凤祥搭起草棚、垒起灶台、支起床铺,开始了“野人”般的生活。每天天刚亮,胡凤祥就踏着晨露,劈荆棘除杂草,双手磨起了血泡;夜晚,当时承包的1200亩山林只住着他一个人,一天的疲劳枕着山鸡、野猪的“大合唱”沉沉地睡去。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一直这样坚持着……

1989年初春,胡凤祥首次种下了100亩仅10厘米高的杉树小苗,有村民便在议论:“那里水源不足,树要能活,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第二年春天,这批栽下的树苗迟迟不见发芽,轻轻一折,叭!断了,原来树苗全成了干柴。“这山不能栽树,难怪村里人耻笑哩。”妻子对胡凤祥发起牢骚。

胡凤祥偏不信,他买来水管,从几千米以外引来一股活水,对种下的树苗隔三差五进行浇灌,终于使树苗成活了,这让胡凤祥欣喜万分。第三年,当时的省林业厅到牛场山实地验收,成活率高达97%,面积核准率达到106%,验收组成员对如此长势的杉木基地大加赞扬,这也给他增添了信心,以后就年年栽种,片片成林。他亲手栽种的20多万株树苗,如今已长大成林,直径有20厘米以上了。

从那以后,胡凤祥种树的积极性更高了,随后又开始计划建造生产和生活一体的房子,可就在这时,一道难题摆在眼前。“建房子就要用到椽子,对村民来说,几百亩的山林,砍几根椽子那是多么容易的事啊。”胡凤祥说,正在茁壮成长的每一棵树都像自己的儿孙,怎么也舍不得锯下来造房子。

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家里的老房子屋顶有旧椽子可以利用。于是,将家中的旧木料搬上山来,造起了房子。村民们知道这件事后,“大呆子”的绰号叫得更名正言顺了。只有家人清楚胡凤祥对山林的深情,从此对他的事业更加支持,妻子、儿子,连出嫁的女儿也把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工资毫无怨言地投到了他的深山事业上。

有了房子,胡凤祥又打通了长达5公里、宽5米的大路,接通了自来水,架设了电线、通了电。在岁月风霜的洗礼下,千亩山林,不知留下了胡凤祥多少脚印,也不知用坏了多少锄头、扁担、畚箕,更无法估计他洒下了多少汗水和心血,能看到的是一条条通往山外的弯弯曲曲的机耕路和一个个绿了的山头、一批批成材的树木、一片片翠了的茶园和香榧林。胡凤祥像魔术师一样,让这片荒山变成了“金山”,村民们无不为之啧啧称奇。

许多人劝他,一双儿女都是公务员,妻子又有退休金,该是享享清福的时候了。可是胡凤祥从未想到过自己的年龄,更没有歇一歇的念头。他说,人的价值不在于挣多少钱,而是能为社会作多少贡献,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多少财富,只要自己能劳动一天,就要坚守在山上一天。

辛勤的付出,换回了一项项荣誉,他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绿化先进工作者、绍兴市林业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首批百名优秀乡土人才等称号,但对胡凤祥而言,这只是对他所做工作的肯定。如今的牛场山已不再寂寞:每逢茶季,百余名采茶女上山采摘名茶;农闲季节,一批又一批的劳动力进山劈山修路,大山里的路越修越多,越来越长;一年四季,10多名务工人员居住在牛场山的各个山头,开山、育林、建基地……一幅更远大的宏图在胡凤祥的心中描绘。

“还不够,我要把这片经济林打造成‘经济+生态’的旅游基地。”胡凤祥指着前面的一片山林介绍,去年新承包的1700亩山林分几年翻整,然后把原有的小香榧树移栽过来,几年后再把成年香榧树移栽到剩下的山上,既节省成本,还能以山养山,滚动发展。“我在山上建了两个沼液池,和山下一个养猪场合作,把猪粪运上来,再通过铺满山间的管道进行施肥,生态又环保。”

从一座山翻到另一座山,在其中一片香榧林,记者看到榧树之间开满了山茶花,有些红得发紫,有些白得如雪,这是胡凤祥的儿子引进的几百个茶花品种,放眼一看既是榧林,又是花海,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颜色。“从山脚一路到山顶,一边是满山的杜鹃花,一边是百年古茶园。”胡凤祥指着下面的石道说,牛场山曾经有一条古道、一个驿站,是古时盐商要道,他打算通过修整,将古道修到山顶,在山顶建造凉亭,再利用山里原有的几十间农房改造成民宿,让游客既能赏花,又能爬山,还能住下来。

“等高铁开通,这里的区位优势就显现出来了,茶榧能发展经济,古道民宿还能发展旅游。”胡凤祥说,他是大山的儿子,能把这片大山真正变成“金山”,他愿意把一生都交给这里。

作者:编辑:杜史敏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