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解密!《浙江禹迹图》出版发行背后有哪些故事?

2019-04-17 22:00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周国勇

浙江的山山水水,都因为一个历史人物的足迹,而变得厚重;如今,一张大图,对这种山水、地域及其孕育的人文历史作了清晰表达。

在2019年祭祀大禹陵典礼前夕,由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水利局联合主编的《浙江禹迹图》近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图是我国第一张以省为单元编录的大禹文化遗产分布图。

浙江禹迹图有何特点,编录背后有哪些故事,绍兴又在里面具有怎样的地位?记者做了深入了解。

从绍兴禹迹图到浙江禹迹图

2018年4月,《绍兴禹迹图》编制完成并发布,在国内外学术界引发良好反响,并交流到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等地区。之后,应社会各界建议,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倡导并支持在全省范围开展禹迹普查活动,就这样,绍兴有关单位和部门再次肩负起了主力任务。在全省各地及相关部门配合支持下,经过一年努力,顺利完成全部编制、出版工作。

新出版的《浙江禹迹图》内容由正图、考释、附录三部分组成,计30余万字。共收录禹迹209处,涉及全省11个市。按地域分,绍兴59处、杭州12处、宁波13处、温州2处、湖州12处、嘉兴1处、金华28处、衢州5处、台州36处、丽水37处、舟山4处;按内容分,自然实体类46处,祭祀类119处,人工建筑12处,歌舞类2处,地名类30处。

“根据‘言必有据’的规范要求,本图主要资料以古代留存及古籍有记载者为准,如《嘉泰会稽志》等各种地方志,清代、民国时代的地图等等。”编制单位之一的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说,像这次制图的底图就是由浙江测绘档案馆提供,确保学术精准、规范。”

在收集、查阅文献记载、历史地图的基础上,编撰组也高度重视实地调查。“除了绍兴,我们对全省其他10个市都作了现场寻访考察,有的还去过好几次。”同样作为主编之一的张钧德、金小军告诉记者,得益于现场考察掌握的实际情况,在编制过程中分别按全省11个地市、八大流域和地形地貌划分标注禹迹位置,“能直观看到禹迹分布在山区还是平原、内陆还是沿海,最大程度方便大众阅读和研究。”

《浙江禹迹图》的正图背面,是《浙江禹迹一览表》。记者看到,上面每一处禹迹都标注了地区、所属流域、禹迹名、位置、类别、现状、出处等信息,使地图的正反两面做到了一一对应。

为体现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尽可能还原历史背景,书内还收编“防风氏遗址”4处、“浙江舜迹”37处、“浙江大禹同时代新石器文化遗址”30处等内容。

多地首次发现大禹史迹

除了权威性,《浙江禹迹图》还努力做到内容的全面性,即在禹迹的收集上,尽量做到“无遗漏”。

邱志荣告诉记者,其中,嘉兴、舟山之前都没找到禹迹的线索,都是在这次编撰过程中首次有了发现,而这背后离不开全省各地、各相关部门以及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他回忆,因为在嘉兴一直没有找到禹迹的线索,编撰组只好向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求助,没想到这位国内水利史权威不但爽快答应,还到国家图书馆等北京多个图书馆、资料馆查阅资料,很快找到了一处禹迹——位于海宁市硖石的禹秦二王庙,“而且进行考证,连同记录文献、碑文也都帮助找了出来,给我们时已经是一则完整的资料。”

据此,嘉兴市文保部门“按图索骥”,进行实地考证,最终确认了该处隋朝建筑遗址,实现了该市禹迹零的突破。

但此时,同样滨海的舟山市,寻访还是没有任何结果,而编撰时间已经接近截止日。无奈之下,大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学者徐玉红打去了电话。“几天后的凌晨两点多,徐老师发来邮件回复:从台湾方志上找到两处。”

这一晚,包括邱志荣在内的编撰人员都兴奋得一夜没睡。

与此同时,受委托的舟山市地名专家王建富等另一路人马也传来好消息,他们也从当地地名录上发现了两处,并作了实地核查。

至此,这座岛城一共首次发现了4处大禹史迹——位于定海县的禹贡通衢坊(坊,明嘉靖,不存),岱山县的禹王殿(殿,民国,不存)、大禹王庙(庙,民国)、禹王湾(地名,民国)。

同样不吝施以援手的,还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傅峥嵘,除了给予野外考察指导,还热情提供了浙江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时保存的20多处禹迹的文字及图片,“正是由于这些珍贵资料的充实,使本图(书)整体质量得到提升。”对此,绍兴编撰者感激不已。

彰显绍兴大禹文化传承核心地位

全省209处禹迹中,绍兴占了59处,是数量最多的,而事实上,这并不是绍兴禹迹的完整数字。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其实去年4月16日发布的《绍兴禹迹图》上,收录的绍兴禹迹数量达到120多处。对此,邱志荣表示,一则已单独编制了《绍兴禹迹图》,二则为控制此次编制篇幅,故而对绍兴禹迹做了精选与整合,“像大禹陵,原来里面的窆石、岣嵝碑亭等都是单列的,现在都整合为大禹陵一处禹迹。”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做“减法”,而另一方面也在做“加法”,因为绍兴禹迹也有新发现——其中柯桥区、嵊州市各1处,新昌县3处。

记者从图、表上看到,柯桥区新增的一处为伯仙庙,位于柯桥区平水镇,始建于清代,是一座纪念大禹大臣伯益的庙宇建筑。

嵊州市的一处为嶀浦,位于嵊州市三界镇,传说为大禹治水时所开凿,这道水湾,后来也成为唐人溯流剡溪的上下船码头。

新昌县的3处,分别是位于七星街道南岩的铁佛寺、羽林街道渡王山的禹王庙、镜岭镇穿岩十九峰之一的缆船峰,都被记载曾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和身影。

沧海桑田,沼泽变为良田,鱼米之乡,水患成为水利,而不变的是人们对治水英雄的纪念和崇敬。

“无论是禹迹数量,还是历代文献记载量,又或者是治水文化影响力,作为大禹治水毕功之处和归葬之地的绍兴,无疑在大禹文化传承保护中具有核心地位。”邱志荣说,而从越王勾践宣示自己为大禹后人(“吾自禹之后”)和秦始皇登临会稽山进行御祭(“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后,绍兴更是成为了全国祭禹中心。

民族文化传承史的创新表达

作为我国第一张以省为单元编录的大禹文化遗产分布图,《浙江禹迹图》发布后,迅速受到社会各界和各大媒体广泛关注。

4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一时间作了报道。

随后,《中国水利报》先后两次进行报道,其中一次以全版的篇幅刊出。

人民网、中国水利网、青年之声、中国青年网、浙江在线、新浪、网易等新媒体或报道,或转载,纷纷予以关注和跟进。

“《浙江禹迹图》最大特点就是由传统的注重文献考查转向文献考查与实地考察并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纯依赖文献进行研究的缺陷,并以地图、文字(含数据)、图画、照片有机结合的方式加以呈现,具有现代性、权威性和学术性,是我国大禹文化研究的一项最新成果。”《浙江通志》副总纂、总编室主任、研究员颜越虎点赞道。

“禹迹流芳千古,良图惠播九州。”市政协副主席冯建荣说,大禹是治水英雄,他治平了滔天洪水,救万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大禹也是立国始祖,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夏朝。大禹还是中华圣王,他为中华大地的一统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

“中华大地遍布禹迹,浙江是大禹活动的重要地区,在去年编制出版《绍兴禹迹图》的基础上,编制出版《浙江禹迹图》,对于学习弘扬大禹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冯建荣说。

“大禹文化遗产在全国普遍存在,但是像浙江这样系统完整梳理的,独一无二!”中国水利学会常务副会长顾浩表示,史传的大禹主要活动区在黄河流域,而《浙江禹迹图》的编制出版,则让世人看到了浙江、绍兴丰富的大禹文化遗产,以及为传承保护大禹文化遗产作出的努力和探索。

“大禹在先秦时传播成为偶像级精神领袖,大禹文化则成为一种民族性的文化,而《浙江禹迹图》正是对民族文化传承史的当代呈现、创新表达。”

作者: 编辑:王丽丽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