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晚报-掌上绍兴客户端通讯员 顾鹏程 文/摄
鲁迅曾在散文《秋夜》中这样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其实在绍兴,另外三棵树的故事也非常有名,那就是位于书圣故里社区蕺山街上的“三槐堂”,临街的墙壁上还嵌有两块“三槐堂王界”大石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槐堂”界碑石
蕺山街“三槐堂”
源于北宋王祜(hù)
越城区书圣故里社区蕺山街上,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尚德当铺,在当铺左右墙头各嵌有两块石碑,碑上刻有一尺见方的楷体大字“三槐堂王界”,显示了房屋主人的显赫身世。据悉,尚德当铺祖上从山东迁来绍兴,主人名叫王祜,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功臣,为人耿直硬气,直言进谏,颇得赏识,北宋时担任监察御史,官至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宋太祖派王祜调查符彦卿的情况,许以“便宜”行事,并以相位相许,其真实用意在于除去符彦卿。王祜自是心知肚明,但他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驿召面问,王祜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不以为然,把王祜贬到了襄州。如此一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自然落空了,但他毫不气馁,亲手在其宅院栽种3棵槐树,勉励子孙努力读书,精忠报国,今后要位列“三公”。
果然,他的3个儿子都有出息,尤其是次子王旦在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拜中书舍人,到景德三年(1006年)成为宰相。从此,王祜家宅成为宰相王旦的家院,因王祜之前植有三槐于庭,王旦便将其命名为“三槐堂”。王旦辅佐宋真宗18年,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被人们称为“太平良相”。
三槐堂内景
据了解,绍兴“三槐堂”也是王氏子孙繁衍兴旺中的一支。在王旦的下一辈中,又出了王素、王质、王端3个进士,孙辈、曾孙辈中也是人才辈出。在整个宋朝300余年历史中,三槐王氏家族几乎代代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宋史》专门立有传记者达11人。北宋大文豪苏轼曾为王祜及其子孙写过一篇《三槐堂铭》,文章暗喻种槐树德,只有怀揣赤诚报国之心,才能将象征仁义、宽容、善良的“三槐精神”流芳千古。
界碑石蕴藏着
丰富历史信息
“大到国家与国家,小至张家与李家,从古至今,界碑石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幢房产的范围界定,在旧时,界碑是与房契同等重要的证明,一个是公开的物证,一个是公开的书证。说白了,界碑石就是不会丢失的产权凭证。”绍兴文史爱好者徐晓峰对界碑颇有研究,他探访“三槐堂王界”时发现,该处界碑文字由堂名和姓氏构成,碑文为阴刻,字体正楷。“绍兴一般只有寺庙、祠堂以及档次较高的建筑才有界碑石,字体也有隶书和魏碑体,但很少见到草体,这是因为界碑不同于其他用途,字迹规范更易辨识,也显得庄重。此外,界碑最大的作用是预防因房屋租赁买卖与相邻之间产生产权纠纷,还能为亲戚朋友寻找房屋主人提供线索。”
徐晓峰还发现,绍兴民居前的界碑石一般只立一块,但也有立两块或者房屋四周都立界碑的,大多时候立在墙角处,也有立在大门旁边。界碑的立法各不相同,大部分在建造时就刻好,与墙体同时砌在一起;也有的单独立在墙角边,兼起护墙作用。比如斜桥弄有“鲍家界碑”,鲁迅故里百草园西边泥墙有“梁界”碑石,小江桥河沿有绍兴府“山会两县界碑”,八字桥直街有“艮思堂·陈”界碑等,虽然这些界碑石很多字迹已漫漶不清,但仍然非常珍贵。
“历史上,绍兴的界碑数以万计,但如今随着拆迁大多已无处可寻。虽然今天人们已不再需要以界碑石来界定房产范围,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界碑曾起到难以取代的作用,它是埋在墙角的前史,隐藏历史的注脚,见证发展变迁的亲历者,更是我们最容易接触的‘城市之痕’,希望全社会能够对界碑石多一份重视和保护。”徐晓峰说。
作者: 编辑: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