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徐霞鸿 照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越中十二景”曾被周恩来高祖周元棠写进《海巢书屋诗稿》中,为众多绍兴人所熟知。
如今,有两位绍兴人把“越中十二景”,写成了12首歌词,希望用音乐的形式把绍兴名胜与历史文化传播得更远。
用音乐唤醒大家对越中名胜的记忆
这两位绍兴人,一个叫董冬,一个叫钱科峰。两人都不是专职的文艺工作者,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文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觉得音乐是最容易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最容易传播并且被接受的一种文艺形式。”董冬是主创者,他从事的是与文艺并不沾边的行政事务。不过,这倒不是他第一次创作歌词。在此之前,他的歌词作品曾获得过《“两美”浙江优秀歌词》入选奖(最高奖),他还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布过三首原创歌词:《小巷》《边城小镇》和《一个人去旅行》,获赞无数。
董冬告诉记者,为“越中十二景”编写歌词的想法,来自偶然间的一个启发。“大概在两年前,我无意间听到一个消息,有人将杭州的‘西湖十二景’写成了歌,并且作为西湖风景名胜的一张金名片广为传播。我心里很有触动,绍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张岱都说:‘隋唐之前,乃不知有钱塘。’作为东南历史大邑的绍兴,理所当然也应该有这样的‘名片’。而且,我的书架里藏着一本书,里面就有写‘越中十二景’的诗。”
董冬说的这本书,其实就是周恩来高祖周元棠写的《海巢书屋诗稿》。记者在这本诗稿中,果然找到了“越中十二景”:卧龙春晓、蕺山晴眺、秦望积雪、炉峰烟雨、若耶春涨、鉴湖秋水、禹庙苍松、兰亭修竹、星闸锦涛、柯亭夜月、曹江竞渡、吼山云石。比如《蕺山晴眺》:登楼闲眺爱晴和,四面湖山入望多。近对灵岩归白马,遥临曲沼浴红鹅。竹枝倚壁新翻韵,草色迎帘软作波。试看桥边题扇处,行云化作墨痕拖。
“绍兴的美景既然能入画、入诗,为什么就不能写成歌编成曲,在传唱中让更多的人知道呢?”于是,这个美好的想法很快落到了行动上。这时,董冬想到了自己的好友,同样在写作上颇有造诣的钱科峰,希望他能一起加入创作。
和董冬一样,写作是钱科峰工作之外的一大爱好。与董冬不同的是,他之前还没有创作歌词的经验。但听了董冬的提议后,他还是决定试一试。“越中十二景,是一百多年前就有的越中胜景,有的如今依然颇负盛名,有的则不为人知。通过音乐的传唱,唤起大家对越中名胜的记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说,让绍兴旅游插上音乐的翅膀,让绍兴文化以音乐的形式推陈出新,这是他参与《越景十二拍》创作的初衷。
风景+人文,《越景十二拍》各具特色
于是,两个好朋友花了两年的时间,终于把这件事做成了。其中,董冬写了7首,钱科峰写了5首。这12首歌词,暂名为《越景十二拍》。
“歌词创作与其他文学题材不同,必须要通俗易懂,易于传唱,但往往越简单却难写。”董冬告诉记者,为了创作好这12首歌,他们不仅重新走访了这些景点,还在歌词中融入了除风景之外的历史人文,以求每一首歌都各具特色。
“好江风将这波涛卷起,博浪击水向天啸。看云汉,将那星魂勾陈,奔腾蹈海冲云霄。世间事,恩恩怨怨喜与悲。人生路,纷纷扰扰泪与笑。浪里浮沉,闲看潮起潮落,待回首时,不再是年少。浪涛浪涛,滚滚东流几路遥,千山万水走一遭,君可知晓,借我好风击破浪。今朝,今朝,烈烈西风秋来早,多少英雄归寂寥,谁能共老,纵我豪情明月耀……”这是董冬写的“星闸锦涛”,他给歌取名为《借我好风击破浪》,整首歌词写得大气磅礴。
“烟锁秀峰云锁雨,一磬钟声照见心底欲。莲花开,水中央,春去秋来问因缘。念里如葵渡我劫,无相无形无我界。中天月光正觉圆,三生梵音修行世间语。拈花笑,菩提道,精灵起灭解因果,定慧利他无尽为,摩诃般若灯常辉……”这首《世间的偈语》是为“炉峰烟雨”而作,又是另一番风味。
而钱科峰最满意的是那首写“兰亭修竹”的《永和风》:溪山对晴空,竹影露华浓,吹面不寒是那永和的风,羽扇纶巾最是书生的冲动。我畅怀长啸,惊起笔下蛇龙,你却卧醉曲水弹奏情有独钟。兰渚山下古道边,明月晚来风,灵鹅续雅踪。浓墨洇长袖,华年寄诗酒。竹影婀娜是那魏晋风流,兰馨高洁一如那名士星宿。看千古惆怅,正是千年隐修。此间高山流水莫道知音难求。天章寺前红尘外,池亭留传奇,幽情还依旧……歌词清新雅致,颇有几分绍兴版方文山的气质与神韵。
“歌词有了,还需要编曲,才能进行传唱。”董冬说,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就是后续经费的问题。“从歌词到歌曲,中间的过程很复杂,歌词仍然需要打磨,还要谱曲、编曲以及大量的后期制作等,需要不少的制作经费。尽管我和朋友有自己的音乐工作室,但仅仅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成十二首歌曲的全部制作的。”
记者手记
呼唤更多“文创精神”
两个音乐殿堂外的年轻人,跨界玩起了音乐创作,而创作的主题恰恰是打捞本土传统文化,让老枝发新芽,让文化推陈出新。且不论最终效果如何,就这份用心与创意而言,正是当前发展绍兴文化旅游所亟需的“文创精神”。
绍兴有着太多的文化积淀,在这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里,可供观瞻与品味的文化元素俯拾皆是,关键就看有没有人去用心发掘。让越中十二景插上音乐的翅膀变身“越景十二拍”,让歌声传遍四方,让游客慕名而来,假如这十二拍真能修成正果,未尝不是对绍兴文化旅游创新吆喝的有益之举,何乐而不为?
一支黄酒棒冰,让黄酒成为网红;一瓶印有鲁迅名言的矿泉水,让水喝出了文化味;一个智能“店小二”落户鲁迅故里,风头竟超“孔乙己”。凡此种种,看似以小博大,实乃别具匠心,都是互联网时代文化迭代趋势下的文创实践。
激活绍兴的文化旅游,需要更多的“文创精神”,董冬和钱科峰两位文艺爱好者的跨界尝试,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我想,一定会有人推陈出新,尝试传统文化点石成金的新思路,投入到本土文化旅游元素的创新与创作中。
作者: 编辑:施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