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张1921年的老照片,讲述越剧“男班”的辉煌

2018-10-22 08:23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1921年,越剧男班艺人在上海。(资料照片)

绍兴晚报-掌上绍兴客户端 顾鹏程

这几天,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各参演节目正在绍兴精彩上演。作为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从诞生之初的“落地唱书”到如今的“半壁江山”,每一步走来都凝聚了越剧艺人的坎坷经历和奋斗精神,尤其在其发展衍变的男班时期,一代名伶红角的开拓故事,更是为越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男班”衍变成“女班”

越剧,最早起源于浙江嵊县一带。清光绪年间,有几名说唱艺人化妆演出一些小戏,如《赖婚记》《卖婆记》《卖青炭》《箍桶记》等,主要以反映农民生活为主,人称“小歌班”。当时的表演形式非常简单,伴奏用笃鼓和檀板,敲来“的笃”有声,故又称“的笃班”。

1916年,“小歌班”闯荡江湖,开始向大中城市发展,进入宁波、金华、杭州等地后,逐渐能演出《双珠凤》《珍珠塔》等大戏,戏班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在观众中开始产生影响。为了与俗称“绍兴大班”的绍剧有所区分,大家就称它为“绍兴文戏”。不过,当时的艺人都是男性,“男班”也一度是“绍兴文戏”的代名词。

1920年,卫梅朵、马潮水、王永春、白玉梅等一批男性艺人,开始以锣鼓和丝弦乐器伴奏,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碧玉簪》《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等剧目,轰动上海滩。此次进沪演出,不仅使越剧在上海站稳了脚跟,还出现了越剧史上第一支专职乐队,有了第一个专演越剧的升平歌舞台。

1923年,艺人金荣水受京剧“髦儿戏”启发,想在戏班中培养一批女演员,他在家乡嵊县施家岙办起第一个“女子科班”。经过短期训练,开始以“文武女班”名义巡回演出。当时男女戏班虽然竞相演出,但“女班”的艺技不如“男班”。据1933年10月的演出广告统计,当月有12副“绍兴文戏”戏班在上海上演,其中男班占据了10班。

到了1930年,“绍兴文戏”由清一色男演员扮演的格局被逐渐打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女班”演员相貌俊美,台风优雅,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另一方面也因为“男班”演员逐渐没有了当初闯上海滩时的雄心壮志,久而久之,“男班”演出的状况越来越差,最终无法与“女班”匹敌而散伙。从此,越剧戏班全部角色都由女演员担任,剧种风格产生衍变。

“男班”名伶的戏剧人生

在越剧“男班”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名伶红角,为越剧的初创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立下了卓越贡献。笔者根据一张拍摄于1921年的老照片以及越剧老前辈的回忆,挖掘了这些男艺人在越剧百年历程中的一些陈年往事。

张云标(1895—1965年),嵊州廿八都村人,被誉为“越剧男班四大小生之一”。他拜相来炳为师学习“落地唱书”,手眼身法到位,表情细腻,脸部表情尤为丰富。1917年6月,张云标与卫梅朵、马阿顺等组班闯荡上海滩,开创与“绍班”同台献艺之先例;他主要以小生身份,主演《双金花》《三笑缘》《龙图卷》《琵琶记》等戏,并在1918年7月20日上海华兴戏院首演《碧玉簪》,为早期越剧赢得观众、立足上海立了头功。此外,他联合艺人废除戏班老板,自己负责戏班艺术工作,建立了越剧史上第一个艺人当家作主的“兄弟班”。

白玉梅(1897—1976年),原名朱岩铨,又名朱洵浦,嵊州贵门乡上坞山村上里人。他眉清目秀,扮相俊美,嗓子条件虽不是很好,但善于运用,出声软糯,行腔委婉,特别是台步功夫在“男班”中堪称一流,有“行不动裙”风范。白玉梅顺应时世,开创越剧男女混演先河,为女子越剧的诞生起到了启蒙作用,他还是《梁祝》的首创人之一,扮演的祝英台很受观众欢迎,有“越剧梅兰芳”之誉。

卫梅朵(1890—1931年),原名卫梅云,嵊州崇仁镇绕溪村人。“小歌班”诞生之初,被官府视为“淫戏”,理由之一是没有丝弦锣鼓相配。直到“小歌班”在上海站稳脚跟,卫梅朵重提配乐队伴奏之事,后由“派场老板”周麟趾从家乡请来“戏客班”乐师,以鼓板、板胡、斗子3件乐器组成乐队,并以丝弦伴奏替代人声接腔,专为“小歌班”配乐。从此,“小歌班”有了第一支伴奏乐队,结束其清唱艺术的历史。

此外,还有被誉为“厢房老虎”(后台之魁),担当作用近似导演的金荣水,擅长扮演丑角的马阿顺、谢紫云,老生演员马潮水等人,都为越剧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作者: 编辑:施妍静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