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创新主题报道 传播绍兴声音——绍兴日报“当好河长”栏目实践与思考

2018-09-25 16:45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丁兴根  骆尚木

河长制是来自基层的治水创举,绍兴在探索实施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目前,全市已设立各级河长5200多名。

为创新主题报道,传播绍兴声音,从2016年6月起,绍兴日报在全国媒体中创先开设“当好河长”栏目,陆续刊发市级、镇级和村级河长履职担当的治水好故事。报道陆续见报后,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批示表扬,并引起了省和中央级媒体的关注。当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推出长篇通讯,报道绍兴在推进河长制的工作经验和相关做法。

两年来,绍兴日报共刊登110多期报道,浓墨重彩地推出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治水故事,唱响了一曲雄浑的治水交响乐,营造了“五水共治”的浓厚氛围,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深化落实“河长制”、助推“五水共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新时期主流媒体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同时,这也成为报社深化“走转改”,提高采编人员调研能力、采访水平的一个生动实践。

一  高站位谋划,把握时代脉搏

绍兴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进入新时期,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绍兴市于2013年作出了“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决策。2014年,浙江省作出“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后,全市上下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统筹推进治水,城乡水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2015年度,绍兴市首次捧得象征浙江省治水最高荣誉的“大禹鼎”,并提出翻篇归零、勇争第一,再夺治水“大禹鼎”,续写治水新篇章的目标。怎样按照市委的要求,进一步提振信心、鼓舞斗志,以最强力度、最严要求、最高标准推进绍兴治水工作?怎样让爱水治水护水成为水乡百姓的自觉行动? 如何和着绍兴治水工作的节拍,创新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讲好当代大禹的治水故事,绍兴日报一直在思考和酝酿。

契机出现在2016年初,当“五水共治”进入决战关键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的提出了“全面深化河长制,再夺治水大禹鼎”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治水热情,尤其是让5000多位各级河长更好的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是持续有效推进治水进程、实现夺鼎目标的题中之义。

在市委宣传部、市水城办的支持下,绍兴日报决定推出“当好河长”栏目,以系列通讯报道形式展示了河长们深入一线、转变作风、履职示范、担当有为的风采,从而带动绍兴全市各级5000名河长层层抓落实。2016年6月1日,经过精心策划,第一篇报道和读者见面。

半年后,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2017年新年贺词中,我们又一次听到了熟悉的河长制。更让我们自豪的是,在2016年底中办、国办正式下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两年内在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之时,《绍兴日报》已开设“当好河长”栏目,持续进行了半年的河长制主题系列报道,这在全国媒体开了先河,引发了广泛关注。

二 高质量推进,打造新闻精品

为高质量推进这一大型系列报道,把“当好河长”打造成精品栏目,绍兴日报进行了精心策划和组织,有节奏有步骤地推进报道。

2016年初,根据市委总体部署,“当好河长”系列报道,以市级河长在河长制管理中实践示范,带动各级河长“用脚步丈量河道”。几个月时间里,日报编发中心、全媒体采集中心,与市水城办充分对接,与市四套班子办公室积极沟通,排定市级河长的巡河路线,组成专门的报道团队……

从2016年6月1日开篇,到2017年1月3日收尾,日报在头版倒头条位置,以主题系列报道形式,不间断的报道了33位市级河长身体力行巡河治水的故事。33位市级河长,树起33根治水标杆。报道陆续见报后,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批示表扬。

在市级河长报道进入尾声,绍兴日报已经提前开始谋划下一步的报道计划。

一幅全新的作战图在2017年初出炉。在报社编委会指导下,日报编发中心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对“当好河长--深化走转改·跟着河长去巡河”栏目下一阶段报道方向任务进行了整体策划安排,把笔触聚焦全市各地基层河长,反映他们深入一线、履职示范、担当有为的风采。

“冒雨再查雨水口--齐贤镇级河长王叶刚巡河记”是“当好河长”进入第二阶段的开篇之作。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文中每一句话无不透着新鲜的泥土气息。下着雨,撑着伞,步行数公里,就为了几天前发现河面的一片油污找原因,雨打湿了河长和记者的衣服,却暖了编者和读者的心。

在接下来的专栏报道中,有《清晨走工地 细细查症结》中,因为后濠湖的一个区域水质不稳定,一大清早跑到附近正在施工的工地和技术人员一起找原因的上虞东关街道镇级河长杨一国,也有《不断为“母亲河”增添气质》中,通过设置渡头等景观节点,尽力让当地百姓亲近这条“母亲河”的浙东古运河皋埠段河长马川……

截止目前,“当好河长”栏目已刊发110多篇,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治水行动的全面深入开展,参与报道的采编人员也得到了锤炼。当好河长栏目也已成为报社最具影响力的精品栏目,正朝着省新闻名栏目冲刺。

三 创新力引领,推动融合传播

要成为省新闻名栏目,除了高站位谋划和高质量推进,在具体实施中,创新必须是贯穿始终的核心。

为摆脱传统主题报道大而空的弊病,我们创新报道方式,改进报道手段,注重讲好故事,推动融合传播,着力提升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主题宣传栏目化。配合五水共治重大决策,将当好河长作为绍兴日报常年开设的精品栏目,版面设置固定在报纸 头版倒头条的黄金位置,稿件体裁以现场新闻或特写为主,报道对象实现上至市领导下到基层镇村干部等四级河长全覆盖。

采写呈现故事化。每篇报道均由记者跟随河长实地探访,用生动的笔墨展示河长暗访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到见人、见事、见场景、见细节。报道长度控制在1000字左右,文章短小精悍,适合快读。

整合传播集约化。以“当好河长”栏目为先导,先后开设了“千名记者治水一线行”“聚焦最美河湖、最美小微水体”等专栏专版,并参与到“最美河湖长”评选活动中来,挖掘河长典型,梳理榜样标杆,形成全市上下治水护水的“城市合奏”。

传播方式融合化。借助报社“掌上绍兴”新闻客户端和官方微信,运用扫码技术,拓展版面信息输出功能,将主题报道之外更多的文字、图片、视频信息制作成二维码,让读者通过“扫一扫”的方式延伸阅读,获取更多信息,突破纸媒版面空间限制,放大融合传播效应。

四  创造性结合,持续扩大影响

“当好河长”专栏在绍兴日报推出后,受到来自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市委主要领导点名表扬这一专栏,称赞为深化落实河长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少读者评价专栏写得生动活泼,很接地气,通过报道了解了水乡治水的实情和全貌,也增强了爱水护水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我们持续改进提升,着重在提升专栏的思想性、实效性和互动性上下功夫,持续扩大报道影响。

注重行与思的结合。当好河长,并非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要通过河长的率先垂范,为全市面上河长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此,我们特别注重挖掘河长的治河之道,陆续呈现了宣传教育、村规民约、水岸同治、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等一系列“硬”办法和“软”办法。很多理性思考和经验做法,来自于实践,又反过来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收到了良好成效。

注重重点栏目和相关报道的共振。为把“当好河长”培育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绍兴日报专门制定了《当好河长栏目采编手册》,对稿件的采编、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在采编时间中,我们除了坚持每周一期的栏目稿外,还以栏目为依托,对报道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去年以来,绍兴日报先后在生态版上推出“聚焦最美河道”“最美河长”“我的美丽家园”等系列报道,与“当好河长”栏目形成传播合力,进一步丰富了报道的层次,扩大了栏目的影响力。

注重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结合。在正面宣传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加强对治河的监督性报道。每年入夏,随着气温的升高,水质会出现反弹。河长们履职情况怎样?我们及时推出了“跟着河长公示牌问河长的报道,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各区、县(市),通过拨打河长公示牌上的电话,调查河长制运行情况。今年8月,市水利局、市治水办联合启动全市河湖船只整治专项行动,本报又派出多路记者实地暗访,采写的报道《直击河湖里的“另类”船只》一文刊发后,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相关职能部门和读者在接受采访时说,绍兴正大力建设现代东方水城,水环境持续改善,问题船只清理整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他们对绍兴日报的监督报道予以充分肯定,并要求相关问题单位迅速整改。

回顾两年来的报道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无论传媒格局如何变化,坚守舆论主阵地,服务发展大局,必须作为主流媒体的价值追求,这是职责所系,更是广阔空间。秉承这一原则,我们将一如既往,守正创新,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 编辑:王丽丽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