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嵊新组群:树立区域协同发展标杆

2018-05-31 10:35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俞颖颖 文 张亮宗 摄


“现在,嵊州、新昌就像一个城市,来回很方便。”家住新昌县七星街道悦澜山小区的叶先生说,他们小区里一共有400多户人家,其中100多户来自嵊州。


嵊州、新昌是沿一条江分布的两个城市,主城区相距不过10公里,地理相近、人缘相通,交流紧密。2016年,这里成为浙江省区域协同发展的试验区。


此后,嵊新两地从空间布局、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联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各个方面携手合作,协同发展。与叶先生一样,越来越多的新昌、嵊州企业和居民享受到了两地协同发展的红利。


从“集约”到“协同”


“嵊州、新昌的合作发展,是从2007年开始的。”绍兴市政协委员谢伟良关注嵊新协同发展多年,今年绍兴市两会期间,他提出有关加强嵊新协同发展的提案,受到广泛关注。


谢伟良回忆,2007年9月30日,嵊州和新昌在嵊州宾馆召开了促进嵊新区域集约发展第一次工作会议,这成为两地携手发展的起点。


2009年,绍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嵊新区域集约发展的意见》,把嵊新区域集约发展定位为绍兴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宁绍区域南部中心组合城市、杭州湾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浙东南旅游文化休闲重要目的地。


2011年,绍兴市又出台《统筹嵊新区域集约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提出具体举措。2015年,嵊新区域融合发展被纳入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试点。同年,绍兴市出台《嵊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纲要(2015-2020)》。


嵊新集约发展战略定型之后,嵊州城南新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中村改造,为城南新区发展腾出发展空间,嵊州城市发展的重心由此发生转移。


与此同时,新昌的城市框架也在不断扩大,原来的城西区块由郊区变城区,成为新昌另一个发展重心,企业、人口大量“西进”。


由此,嵊新两座城市加快互进互动。


2016年4月25日,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复《嵊新区域协同发展改革试点方案》,嵊新协同发展成为浙江省区域协同发展改革试点,开启了嵊新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10多年来,两地的合作模式也从组团发展、集约发展、融合发展走到了协同发展。”谢伟良说,如今,嵊新合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无限延伸。



从基础设施共享到产业联动


不久前,《嵊新区域协同发展2018年工作责任清单》正式发布,12项重点工作涵盖了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社会民生事业等各个方面。


“每年一份工作清单,推动着嵊新合作一步步走向深化。”新昌县发改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嵊新协同工作清单,从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到产业联动发展,指导、推动嵊新两地实现无缝对接。


打通“交通经脉”是关键所在。2013年,连接嵊州城南新区和新昌高新园区的嵊新大道建成通车,实现了两地在交通上的无缝对接。2016年,连接嵊新两地的50路城际公交开通,一年后,又增开51路城际公交。目前在建的嵊州新昌站铁路枢纽,被认为是嵊新协同发展的又一个示范项目。


而在此之前,绍兴海关驻新嵊海关办事处、绍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嵊新办事处、嵊新污水处理厂等的设立,让两地公共服务实现共建共享。


嵊新协同发展进入“蜜月期”,产业协同发展是第一个“结晶”。


横跨嵊新两地的万丰锦源高科产业园从项目洽谈到落地,不到半年时间。“两地部门合力推动,创造了项目落地的加速度。”绍兴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会长、万丰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研究院院长郑建明深有体会地说。


合力,来自于胸襟。经过持续多轮磋商,《嵊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项目流转和企业迁移政策》于2016年出台,敲定两地十大产业协同重点平台,明确嵊新两地产业协同发展中的税收分成和利益共享政策。这为推进两地产业协同发展打开了通道。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类似于“听百年越剧、看千年大佛”的区域文化合作,将使嵊新同城化更加深入人心,嵊新协同发展也将进入新的阶段。


访谈


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俞颖颖 潘晓林 整理



嵊州市发改局局长 胡少南


打破利益瓶颈 实现资源共享


2016年,《浙江省嵊新区域协同发展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后,嵊州市与新昌县协同合作、积极探索,跨县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向纵深推进。


目前,在重大公共服务方面,嵊新公交、绍兴海关驻嵊新海关办事处、绍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嵊新办事处、嵊新污水处理厂等政府机构与公共服务已为两地共享,极大方便了两地百姓生活和办事。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万丰集团在嵊州城南新区上马的智能化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化项目,是两地产业合作的一个重要实践,为嵊州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同时,嵊州市正集中力量兴建基础设施。


接下来,两地将打破融合发展面临的利益瓶颈,从指标、税收、考核等多个方面研究资源共享方面的政策设计,共同推进资源共享工作。



新昌旅委副主任 石春松


携手打造浙东唐诗之路


新昌山水自然风光秀丽,有人文古迹和自然景观300多处,有国家级景区6个,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被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借助大湾区建设,新昌全域旅游将迎来大机遇、拥抱大资源、拓展大市场、打响大品牌。


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新昌的基础比较好,大佛寺、十九峰等景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又有佛教文化、唐诗文化、茶道文化等深厚的文化旅游基础;工业旅游特色鲜明;乡村旅游方面,去年已经成功创建46个省A级景区村庄,今年将再创建成50个以上省A级景区村庄,实现乡镇街道全域覆盖。


新昌和嵊州的不少旅游资源是相通的,比如浙东唐诗之路。在省里提出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的大背景下,可以借助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契机,加强与嵊州的协同合作,进行资源、线路、营销抱团,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旅游发展大格局。



嵊州市城南新区管委会(三江街道)主任 黄柏才


加快联动发展 推动嵊新崛起


嵊州、新昌空间一体,城区相接,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嵊州市城南新区位于嵊州、新昌融合发展的中心位置,建设好城南新区,对实现嵊新两地规划共绘、交通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意义重大。


加快嵊新协同发展,推动嵊新崛起,当前首先是要加快甬金铁路、杭绍台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客运公交网络的联动建设,实现无障碍施工,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其次是要按照“错位发展,强化特色”的要求,以谋划共建产业园区为抓手,集约利用空间,全面推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嵊新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最后,积极探索商贸一体化、旅游一体化、教育一体化、社保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等举措,形成嵊新城区无缝相连相融的大格局。



万丰集团董事局主席 陈爱莲


政企联动 助推嵊新协同


将嵊新区域建成跨县协同发展示范区,已列入省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万丰集团在嵊州市投资建设万丰锦源高科产业园,一方面是基于集团“十三五”战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政企联动、助推嵊新协同发展的落地和见证。


产业园位于“嵊新一体化”的核心区域嵊州城南,将坐享“高铁时代”的红利,园区内的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国家、省、市产业发展导向,是推进嵊新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两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的标杆项目。


我们生产的机器人流水线将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机器换人,这对于提升城南新区的整体工业水平、助推嵊州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万丰员工来自全球各地,产业园也有部分员工来自嵊州。让更多的嵊州人在家门口上班,我们一直在努力。


 


作者: 编辑:丁建剑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