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乡村文化:唤回悠远的乡愁

2018-05-30 19:33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汤桂平


落梅于角,尽显芳华。村晚托起文化礼堂一片天,成为全市各地乡村新活跃的一种文化符号。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绍兴的村晚作了最热烈的响应。今年春节,600余场的村晚在各地农村文化礼堂上演,农民演、农民看,观众多达50万人次以上。小小的舞台,唤起离乡游子的乡土情结,勾起大家心中儿时味道,传统文化回来了,浓浓的乡愁回来了。


乡村,是人们陶冶情操、寄托感情、追忆旧时光的心灵栖息地。村晚是一块敲门砖,文化礼堂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周六晚上,柯桥区齐贤街道齐贤村的文化礼堂,“周末剧场”正在上演,台下观众满满当当。三年来,村民们渐渐被吸引从观众变成演员,从一开始的不敢上台到抢着上节目,“草根明星”不断涌现。一场表演下来,把全村人的心聚在了一起,文化礼堂的周末堪比春节。


如果说一朵“梅花”只是一抹春意,那么,以村晚为落脚点的文化礼堂,赋予了绍兴乡村文化百花齐放的春天。新昌梅渚村的村晚,礼堂内外多了新昌调腔、古曲十番、梅渚剪纸、梅渚舞狮等非遗项目的展示,这是一场古村的“非遗盛宴”。嵊州甘霖东王村文化礼堂的村晚,一幕“大嵊归来”的猴戏把当地美食推向全国观众,演出当天“嵊州小笼包”名扬内外。带着浓郁的地方气息,一场场“文化嘉年华”让民间绝技、民俗活动等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在舞台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坚持“一村一品”、“一堂一色”,农村一个个老祠堂、老礼堂、老学校、老台门等老建筑,出落成一个个全新的“文化礼堂”。诸暨东和乡十里坪村文化礼堂,以“西路乱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打造戏曲文化主题;王家井洋湖村文化礼堂,深度挖掘“绍兴老酒洋湖坛”的文化内涵,打造陶艺文化主题……文化礼堂建设启动至今,全市累计建成700多家。2018年,计划建设300家以上,打造四星级文化礼堂100家。植入本地文化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它们虽老,却是文化之根,记忆之根。


“看得见山水,望得见乡愁”。文化礼堂,集聚的是文化、人气,净化的是民风、民心。有了文化礼堂,那一段记忆、那一抹乡愁有了实实在在的承载。畅谈家训,开展家风家训好故事征集,礼堂成了留住乡愁记忆的守望地。礼堂文化,润物无声,越来越多的乡规民约开始“回归”。乡村有了家风村训展示墙,家训文化不断被传递。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被激发,礼堂里培育起了舞蹈、杂耍、戏曲、器乐、小品等文艺队伍,他们挖掘乡村好故事,歌颂农村新生活。


显然,一座文化礼堂,改变的不仅是“文化生态”,也改变着“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心。斗门街道荷湖村,插秧、耕田、耕犁,各种农民耕种的场景在农耕文化馆内情景再现,有了这些厚重的“家底”,文化礼堂就成了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昌儒岙横板桥村,自从有了文化礼堂,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背上几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诸暨,乡贤文化注入礼堂,一个个乡贤馆有了乡村烙印,让村民感知家的味道。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各种文化展廊讲述家乡的故事……


不仅如此,以文为媒,乡愁不老,礼堂文化的“绍兴路径”正在延伸。做好“礼堂+”的文章,乡村文化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异彩纷呈。书法圣地兰亭村,文化礼堂内周周有书法培训,让原本遥不可及的高雅艺术走近农民,传统文化借此变得鲜活生动。花木之乡棠棣村,以励志文化、乡贤文化和兰文化精神为原动力,保留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价值还在不断释放。


礼堂只是近年来绍兴乡村文化中最亮的一笔。以广大农民的需求为供给侧,结合各地特色,乡村正在成为一片文化振兴的热土。


访谈


 

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副教授 王井 


挖掘文化礼堂活力 


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从绍兴文化礼堂的影响力来看,关注度在全省排名一直比较靠前,究其原因,特色是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作为农村文化的阵地,绍兴的农村文化礼堂经营方式多样,有政府的,民间组织的,有乡贤的,机构代管的,也有农民自治模式。另外,在发展过程中,文化礼堂还培育出了地方特色品牌,如村嫂品牌还上了央视,这在全省并不多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对绍兴而言,文化礼堂要进一步挖掘活力。规划上不一定要“一村一礼堂”,一个礼堂可以辐射多个自然村,避免资源浪费。同时,礼堂承载内容也需要多元化。另外,文化发展推动农村生产力,礼堂也要植入地方经济,比如农业互联网、民宿等可以直接纳入文化礼堂的经营模式中。当然,文化礼堂的落脚点还是要在文化上下功夫,让礼堂成农民的“议事大厅”,参与度高了,乡村文化才会更加欣欣向荣。  


 

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黄伟英


共同的乡愁,不同的表达 


乡村和田园在城市的工业化中渐行渐远,“耕读传家”景象渐渐模糊,质朴悠远的乡愁无处寄托。乡村发展向何处去,这是令很多城市困惑的考题。


谱好乡村复兴协奏曲,重塑梦中田园、留住记忆乡愁,目前绍兴正在借势探索。乡村复兴首先要有文化带动,守住了文化,也就守住了乡村的“魂”。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说到底就要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建好用好文化礼堂,我们正努力打造农民的会客厅,使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文化产品。文化礼堂可以让乡村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城乡居民之间割不断的血脉亲情,为城乡融合共生找到根基。


留住乡愁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表达。荷湖村修建一新的村史馆成了村民、游客追忆往事、感怀农耕文化的绝好去处,因发展被淡忘的乡愁又回来了。嵊州石舍村的“全村福”成了今年春节的网红照,一个村一个大家庭,老老少少聚在一起拍照留念,乡愁可以是一种回忆。树高千丈总要落叶归根,乡贤馆、文化礼堂的存在,让游子心里有了归属,游子归来还反哺父老乡亲……这样的乡村故事太多太多,文化因子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打开农村更辽阔的空间。


 

诸暨市赵家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寿瓒 


让村民看得见“幸福” 


细耕文化土壤,厚植文明基因。近年来,以农村文化礼堂为地标的一大批基层文化阵地如一曲四季之歌在各地乡村唱响。这一唱,让村民们的幸福更加看得见。


去年以来,村级文化礼堂建设加快了步伐,文化阵地进一步夯实。新建的礼堂更加重视村级文化特色的挖掘,如赵家新村文化礼堂以清廉为主题,争取做成全市清廉文化教育点;保安新村文化礼堂定位在“生态农业”这个主题上,重点突出“茭白文化”,借助地域优势,拓展外部空间,将文化展示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打造特色礼堂。


礼堂来了,特色文化也有了展示的舞台。赵家镇作为世界珍稀干果香榧的主产地,致力做深“香榧+文化”文章,每年通过各种形式举办香榧文化节,扩大赵家知名度的同时助农增收。村级宣传文化员从无到有,他们发挥特长建文体队伍、策划传统节日活动等,活跃了山村氛围。


文化礼堂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着内涵,也在不断地改变每一个村民的文化气质。活动多了,参与的村民多了,大家聚在一起总是唱唱跳跳,心情愉悦身体好,幸福获得感大大提升了!


 

柯桥区齐贤村文化礼堂管理员 徐兴祥


门常开 人常来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文化振兴,当前主要做好文化礼堂的振兴文章。以“周末剧场”为品牌的齐贤村文化礼堂,如今已是声名远扬。通过村晚的形式为礼堂注入新鲜血液,形成品牌运作和长效机制,齐贤村文化礼堂在利用率、知名度等方面远远超过其他文化礼堂。这种模式对现在大多数农村文化复兴有着现实意义。


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乡愁却是难忘的根,根就在礼堂里。这里不仅仅是村民们消遣娱乐的场所,也是村里社情民意的重要传播途径,更是地方曲艺、民间手艺、乡风民俗等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的有效载体。所以,文化礼堂搞好了,传统文化才有望回归,最终才能激活农村文化一池春水。


从实践来看,要真正推动礼堂从文化活动场所向精神家园华丽转身,要门常开,人常来,需要更大的投入和各方支持。把更多的资源、项目、载体向礼堂倾斜,吸引更多村民参与,扩大群众文化的覆盖面。同时倡导乡贤反哺桑梓的风尚,切实保障礼堂可持续发展,让礼堂真正成为纽带和桥梁。

作者: 编辑:王丽丽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