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味道:魂牵梦萦的乡愁

2018-05-30 18:14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古镇安昌)


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林佳萍


每年腊月,泛舟古镇安昌街河,两岸廊下,窗口,鱼干、酱鸭、腊肠迎风高挂,浓香扑鼻,告诉人们,春节的脚步,近了。安昌的风情是绍兴的缩影。绍兴,自古是一座美食之城。


“越中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明代张岱笔下的美食描绘,在古代文人美食家中独树一帜。嗜酒如狂的徐渭常以画作换取昂贵食材,自作美食。到了近代,温一碗黄酒,要一碟茴香豆,不仅是鲁迅笔下的诗意生活,更是当时每一户绍兴人家的生活常态。


在绍兴,对于美食的执念自古有之。寻味绍兴,不仅是美食探索之旅,更是一座千年古城的文化探寻之旅。    


央视镜头里的绍兴味道


在安昌古镇,一到做腊味的季节,长长短短的竹竿上就挂满了赤油浓香的酱鸭、腊肠、鱼干。安昌的腊肠在江浙一带很有名气,它特有的浓厚滋味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本地酿造的酱油。历经岁月发酵,浓香四溢的酱料不仅成为了绍兴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础,还形成了独特的“酱文化”,代代传承。 

 

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于绍兴美食的记录满是诚意,接连三季都曾提到绍兴的酱文化与黄酒文化。“绍兴值得多次前来,因为每一次来都能挖掘到不同的美食故事。”制片人韩磊说。


(扯白糖)


关注绍兴美食的,还有央视《味·道》节目。在2016年端午小长假,《味·道》用了三期节目,对绍兴人饭桌上司空见惯的20多道菜品作了展示,既有广为人知的扎肉、鲞冻肉、臭豆腐、酱鸭、醉蟹、醉虾和糟鸡,还有诸暨岭北瓦罐鸡、西施豆腐、陈宅藤羹、次坞打面、马剑馒头,等等。


镜头中,当鲁迅重外孙女田中悠樹在吃到“干菜焖肉”这道绍兴菜时,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连说“好吃”。她说,虽然从未见过自己的曾外祖父,但品尝到他最爱的家乡味道,感觉自己跟他亲近了很多。《味·道》节目主持人杜雨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夹了一块鲞冻肉放进嘴里,发现这道绍兴特有的美食,竟有着如此奇妙的鲜味,“肉刚进嘴时是鱼的鲜味,根本不知道我吃的是一块猪肉。但你越嚼越发现,猪肉的那个香味和油脂,有慢慢从嘴里爆出来的那种感觉。” 


道不完的绍兴美食


在《味·道》节目中,清汤鱼圆作为绍兴的一道特色菜,在镜头中一闪而过。但其实,这道仅展示了数秒的菜肴,却是绍兴菜里一大重要体系——鱼茸风味。现今,鱼茸风味已融入不同的菜系之中。有的地方,甚至以鱼茸菜作为衡量厨师技术的一项标准。


绍兴菜有十大风味,但每一风味都可衍生出一桌菜肴。这些,正是绍兴菜化腐朽为神奇的精髓所在。大龙虾能做出什么菜来?很多厨师把它做成了刺身、油爆龙虾。而在绍兴厨师的眼里,它就是绍兴菜的食料。根据绍兴菜中的“干菜虾汤”原理,绍兴厨师做出了一道“越味龙虾”,10多年来,至今依然很受欢迎。 


(咸亨酒店)


绍兴的美食究竟有多少?恐怕连土生土长的绍兴人都道不清。为了讲述绍兴黄酒和酱文化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足足来了三趟;《味·道》摄制组在绍兴待了近一个月,仅记录了绍兴部分区域的美食。难怪连《味·道》节目编导辛鹏宇都感叹:“绍兴的美食实在太多,就连单独一个县级市——诸暨,就可以单独做一期节目。”


绍兴美食,不着痕迹地融入在生活中。在嵊州,早餐市场的竞争可谓十分激烈。这一竞争迫使着当地人在美食制作上精益求精。就拿嵊州小笼包来说,当中的讲究可不少,单单皮儿上的褶子就很有要求,要控制在20褶子左右,上头还得留出一个“鲤鱼嘴巴”口,这样会“呼吸”的小笼包才好吃。


唤起心底的乡愁


喝黄酒的绍兴人总是不温不火,对传统的的固守也有滋有味地流淌在舌尖上。在绍兴,每到婚宴喜事、除夕团圆,这八仙桌上,总少不了“十碗头”。“十碗头”各有不同,有绍什锦、扣鸡、扣鹅、扣肉、醋溜鱼等等,分别装在10个小碗中,摆在八仙桌上,乡里团坐,象征着十全十美之意。


岁月流转,远离家乡,但故乡的味道依旧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无论是寓意团圆的“十碗头”,还是在酱油里翻滚过的腊肠与酱鸭,都是绍兴人口中的“家乡味”。


不少文化依靠食物来传承,不少情感依赖美食来传递。在绍兴鲁迅故里,不仅保留着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三味书屋,也珍藏着绍兴人儿时记忆里的家乡味道。在街边的小吃店里,你可以吃到绍兴人才知道的甜品——奶油小攀,它类似蛋挞,面粉和蛋黄做成碗状的壳,再在其中加上蛋白做成的馅料,其中少不了白糖和奶油,吃起来酥脆。据说,“奶油小攀”最早来源于清朝末年一名身在绍兴的传教士,因为思念家乡,他以此来替代家乡食物蛋挞。没想到100多年后,它又成为众多绍兴人寄托乡愁的所在。


访谈


 

央视《味·道》节目编导辛鹏宇


融在生活中的绍兴美食


鲁迅先生在文中写到很多家乡菜,干菜扣肉、酱鸭、罗汉豆……这些都能在绍兴人的日常餐桌上看到,但它们却也蕴含着绍兴菜的独特气质,即真正融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如一位绍兴老人所说,饭可以不吃,但黄酒不可不喝。


这种质朴的绍兴味道本色一直没有改变。如安昌古镇,一到腊月,家家户户做腊肠、做酱鸭的景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庆幸的是安昌作为一个风情旅游名镇,并没有被过度开发,临河的人家也做生意,售卖的腊味、酱货、扯白糖等都是安昌特色,呈现出来依然是最质朴的安昌味道。不过随着城市建设,势必有些东西会被抹掉,例如绍兴的“老字号”味道越来越少,但也有一部分人在传承绍兴菜,在咸亨酒店,依然可以品尝到鲁迅笔下兼具文化味和生活味的绍兴菜。


总体来说,不同于四川乐山“全民皆厨”的景象,也不同南京集中打造的“小吃之城”,绍兴的美食相对比较分散,这与城市规划相关,可由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严格把关绍兴质朴的味道,把绍兴的美食以更加集中的方式推介出去。    



国家级烹饪大师茅天尧


提升越菜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了解绍兴文化应从绍兴饮食文化入手。我国有八大菜系,浙菜是其中之一,而浙菜正是从越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越菜的发展意义重大,应与其他文化享有同等的发展地位。


越菜具有“咸鲜合一”和“鲜霉鲜”等10大绍兴菜特色风味。其中醉、糟、腌、酱等特色做法使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也是绍兴文化和绍兴人性格的体现。要重视市民对越菜文化的直观认识。如杭州比较重视杭帮菜文化建设,设立杭帮菜博物馆,推动杭帮菜走进联合国,提升了市民对本地饮食文化的认同感。


美食是一座城市的印记和名片,越菜是可以大力开发的宝藏,可转变成生产力和经济价值。这种价值的挖掘源于认识,所以越菜传承,首先要提升市民对越菜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其次还需年轻一代的接力。要鼓励越菜文化的传承,结合绍兴特色文化,通过举办节会等形式发掘有潜力的越菜传承人,给年轻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把越菜发扬光大。


  

嵊州市小吃行业协会会长李康义    


以品牌化发展小吃产业


嵊州小吃有“三宝”,榨面、年糕和小笼包。今年,这三样还被评为浙江名小吃。嵊州小笼包更是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名包”。嵊州小吃品种众多,且烹饪手法多样,蒸、煮、煎、熬、烤……每一味都是嵊州人勤劳智慧的结晶。目前嵊州小吃以这“三宝”为典型代表,从业人员达到5万余人,年创造经济效益达到百亿元,成为带动嵊州人民勤劳致富的支柱产业。


根据多年的发展经验,嵊州小吃总结出一条既遵循传统又博采众长的发展路子。即由市政府搭台,进行品牌化标准化建设。目前嵊州小吃已经申请了嵊州小笼包、嵊州炒年糕、嵊州榨面等集体商标。去年,嵊州市政府专门去杭州为全国2.5万余家嵊州小吃店正名,统一冠以“嵊州小吃”牌子。目前统一标准的样板店达1000家。依靠技术创新,速冻小笼包也在网上打开了销路,通过冷运链条,使得嵊州小笼包进驻超市,进入北京、上海等地市场更为便捷。


通过品牌化、标准化建设,嵊州小吃正朝着打造“中国小吃文化名城”方向努力。

 

 

新昌县农办副主任石雷旻


把“农家味”做成“金名片”


新昌小吃品类繁多,有炒年糕、芋饺、状元糕等等。每种小吃又根据口味细分,仅新昌炒年糕种类就达10余种。这些美食,或甜或鲜,都是朴实的农家味道,却成为了新昌的“金名片”。


地方小吃形成一定规模,离不开政府的集中推介。去年新昌县政府立足于农业发展,投入1000万元打造新昌炒年糕产业,成立新昌炒年糕行业协会,开设免费培训班,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新昌人走出去创业,把一碗炒年糕带向了全国。


地方小吃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才能保持生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事小吃制作的大多为农民,打通全产业链,带动农户创业增收,给小吃产业注入了市场活力。新昌炒年糕产业通过原材料种植基地建设,加工企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店建设,从种植、加工、运输、餐饮服务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小吃是一座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城市的风土人情,要不断深挖其经济价值和文化底蕴。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全民参与,小吃也能做出大产业。

作者: 编辑:王丽丽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