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徐霞鸿 文/摄
“儒雅”这个词,几乎是为莫砺锋量身定制的。他,头发花白,戴细边框眼镜,说话不急不徐。
昨晚7点,当这位“学术偶像”出现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的时候,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来听讲座的听众,把可以容纳400多人的铁城科教馆挤得满满当当。除了学生,还有不少文学爱好者。事实上,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学者,的确有着十分耀眼的履历。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著名文史专家程千帆先生门下的大弟子,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随便哪一条,都可以“秒杀”众人。没有讲稿,甚至连提纲都没有……即使不知道这些头衔,现场每一个人也都能见识到这位学者的出口成章与才思敏捷。
这是他第三次来绍兴作讲座。这一次,他讲的是“经典视野中的唐诗宋词”。究竟什么样的书才是经典?经典阅读对人生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读唐诗宋词?这几乎是每一个读书人所要面对的困惑。
“一部经典作品,就是一本每次重温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就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在这场讲座中,莫砺锋就经典的定义进行了诠释。而他自己,也正是用这两条定义找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经典——《论语》。
“我认为,传统文化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在这三者之中,讲求实用主义的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都会过时,只有凝聚着本民族的思想方式与价值判断的观念文化,才永不过时。”随后,他详细阐述了唐诗宋词的现代意义。“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观念文化。唐诗宋词,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而唐诗宋词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文字之功,更在于所传递出的古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对于当代读者有重大的启发意义。莫砺锋曾经出版过一本名为《诗意人生》的书,书中列举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六位伟大的诗人和词人,分别是烈士屈原、隐士陶渊明、豪士李白、儒士杜甫、居士苏轼和侠士辛弃疾。“读这些诗词的最高境界是读人,寻求的是一种心灵的碰撞。”
在昨晚的讲座中,他还结合杜甫和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对“诗意人生”进行阐释:杜甫忧国忧民,杜诗是儒家精神的诗化表达;苏轼在逆境中保持着坚定和乐观,苏词展示的是风雨人生中的潇洒姿态。
讲座末尾,莫砺锋带领全场听众一起背诵了苏轼的经典之作《定风波》,同大家一起感受那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诗意人生。
对话
在讲座之前,莫砺锋教授出了高铁站,第一站就来到鉴湖边隐在一片青山绿水间的陆游故里。作为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他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这个去年才刚刚建成的陆游三山别业。而趁此机会,记者与莫砺锋有了一次对话。
陆游是座富矿,值得开发
绍兴日报:都说陆游是座富矿,绍兴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绍兴该如何开采这个富矿?
莫砺锋:纪念陆游有一个特殊的意义,他的作品有着特别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或者说,他身上不仅有传统文化,还有一种可以调动现代文明建设的正能量,这个价值非常大。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不光是南宋,在整个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那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是非常少见的。
对于陆游这个资源,感觉绍兴利用得还不够。几年前绍兴召开陆游研究会议时,曾来过这里,那时还是一片田野。大家很感慨,这么一个富矿,还没有被开发出来。现在看到陆游故里已经建起来了,从硬件上看挺不错的,还需要在文化上做一些解读。陆游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很多著名的诗篇在这里创作。比如可以沿路做一些诗碑,将陆游的作品与地点对应起来。而且,这些文化解读一定不能粗糙。
因为一个人,繁荣一座城
绍兴日报:除了陆游,你对宋代文学的研究也非常深入。你如何看待南宋时期绍兴文学的状态?
莫砺锋:绍兴历来就是历史文化名城,宋以前,它就是。南宋以后,因为首都到了杭州,绍兴离得近,文化方面特别繁荣。特别是像陆游这样重量级的人物就定居在这里。陆游并不是一个地方性的人物,他代表着国家的水平。南宋四大诗人,陆游是首屈一指的。清乾隆年间编写的《唐宋诗醇》,整个宋朝就选了两个人,北宋一个苏轼,南宋一个陆游。陆游的诗,代表了南宋的最高水平。有了这座文化高峰在这里,自然就把这个地方的文化水准拉高了。
而且,陆游与南宋历史上的一些大人物,像朱熹、辛弃疾都有很好的交流,他们都来过绍兴。陆游因为长期不做官,经济上有点拮据,做官的辛弃疾收入多一点,他看到陆游的房子太简陋了,就主动提出帮他修,当然陆游婉拒了。这件事,在陆游的作品中也写到过。同时,陆游又高寿,活的时间长,影响力就更大了。
浙东唐诗之路,要慢游
绍兴日报:您在百家讲坛中讲过“诗歌唐朝”,这次讲座的主题也是唐诗宋词。绍兴一直想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有点无从下手,请问该如何找到这个抓手?
莫砺锋:打造浙东唐诗之路,这个创意很好。我记得,这个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由新昌的竺岳兵在一次唐宋诗词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的。
这条风光带,在古代旅游价值非常高。很多著名的大诗人都在诗中写到过这一路的景色,大家都觉得有根有据的,而且现在的风光也确实挺好的。我记得最早的一份倡议书上,我还签了名,当时很多学者都签名,建议地方上能把这条线打造起来,但后来好像进度有点慢。
从学术上讲,这条路的根据是非常充分的。学术的支撑,再加上自然风光可观赏的价值确实很高,问题在于怎么运作。像我这样在大学里教书的人,不懂商业运作。在我看来,这种运作必须要有经济收益,如果是赔本的买卖,一定是不能长久的。
这条线路,照我的想法,你肯定不能修成一条高速公路,以100码的车速在上面过,什么风景也看不到。必须要设计成一条能走走停停的慢游路线。如果河道能通的话,还可以加上水路。虽然不可能完全复原古代的,但至少可以模仿古代诗人慢慢赏玩的意境,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这样的商业运作,恐怕要找一个愿意投资,又懂文化的人来做。也可以试试找大学的旅游与历史专业人士来论证一下。
历史文化积淀,绍兴的城市名片
绍兴日报:今年6月,绍兴就要开一个发展大会,正在征求各方意见。您可否也能提一些建议?比如绍兴的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与发展。
莫砺锋:绍兴有这么多富矿,一定要好好挖掘。千万不能因为文化名人太多了,就厚此薄彼,可以按照他们的层次来一一展开。
每个文化名人可以是不同方面,比如王阳明是哲学的,陆游主要是文学的,不同的方面是不冲突的,可以同时进行。
不管经济怎么发达,一定不能忘记历史文化。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就是绍兴最好的城市名片。如果没有这些,那就不是绍兴了。这也是绍兴最好的优质资源。
作者: 编辑:丁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