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们在古越龙山中央酒库观赏花雕酒坛制作
嘉宾们在安昌古镇拍照留念
绍兴晚报-掌上绍兴客户端首席记者 钟宏娇 记者 王 薇 林佳萍 徐晶锦 文 记者 樊 蕾 黄霄 摄
“可否设计更多 交互体验产品”
李建成 《周口晚报》总编辑
因为多次来过绍兴,《周口晚报》总编辑李建成这次将注意力着重放在绍兴的城市建设上。“细节精致,服务人性,城市规划呈现出浓郁的人文特色。”李建成说。
“昨天早上,我独自在绍兴的街头走了走,发现绍兴的城市规划值得学习。”李建成举例说,盲道与人行道的接驳非常人性化,道路两旁的树木种植,也充分考虑到了城市美化与区块分割,走在绍兴城市里,可以感受到来自文化古城的安逸与宁静。
李建成认为,一座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首先是宜居,宜居不仅要环境优美,更要有精神文化熏陶。“绍兴的精神文化基因,深藏于每一处小桥流水中,可以说绍兴是美到了骨子里。这次绍兴面向全球免费开放的不少国有景点,真正让绍兴成为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一举措是非常有意义的。”李建成建议,绍兴未来可以设计更多交互、体验的文化产品、旅游载体,让文化旅游更有沉浸式的感受。
“跟着课本游绍兴” 是文化旅游的一个创新
潘若松 《牡丹晚报》总编辑
“走完鲁迅故里、兰亭景区,就像是把书本中、文学里的元素都看了一遍。”虽说是第二次来绍兴,但潘若松依旧难掩心中的喜悦。他说,翻看中国的历史文化,都无法绕开绍兴这座千年古城。“绍兴文化早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来到这里,可以说是抱着朝圣的心情。”他说。
在鲁迅故里景区,他拿出手机,拍下百草园、三味书屋,“我也是‘跟着课本游绍兴’。”他说,把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是绍兴在文化旅游上的创新,而此次“全球免费游绍兴”的启动,更是绍兴在旅游文化领域做出的一大创举。“绍兴那么多文化名人资源和文化旅游景点现面向世界开放,这无疑是让全世界人民共享了这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广大喜欢绍兴这座城市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个喜讯。”
此外,潘若松也表示,山东菏泽与绍兴在文化上有着不少共同之处。例如,在绍兴有大禹治水的故事,而在菏泽,也留下了尧、舜、禹等氏族部落的遗迹。“菏泽河网密布,这与水城绍兴也颇为相似。”他说,绍兴有很多地方值得菏泽学习,尤其在文化旅游方面,绍兴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
“看了不后悔的地方”
王华林 新乡日报社副总编辑、《平原晚报》总编辑
作为河南省的地级市,新乡距离绍兴有多远?坐高铁从新乡到郑州20分钟,从郑州到绍兴6个小时。一个是中原文化腹地,一个是江南古城,或许在人们的想象中很远,但王华林说,他是第三次来绍兴了,前两次是自驾游。在他的家乡,许许多多市民将杭州、绍兴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大家的印象中,绍兴是一座文化气息浓厚、水乡风貌独特的美丽城市。甚至,绍兴的酒香已经飘到了新乡,王华林的朋友就在当地开有一家黄酒专卖店,专门销售绍兴黄酒。
王华林说,他对绍兴的兴趣因鲁迅而起,“作为文化人,大文豪鲁迅的家乡是必须来感受一下的。”但走近之后,感受到的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绍兴,如此厚重,如此灵秀。“这是一个看了不会后悔的地方。”此次来绍兴深度游后,回到家乡,他将尽己所能,更好地宣传绍兴,让更多的新乡人民了解绍兴,爱上绍兴,最后旅游到绍兴。
“古城保护令人感佩”
王建国 《温州晚报》副总编辑
“穿梭在安昌古镇,看到的是绍兴文化的民间沉淀;走在山水乐园里,又看到了现代旅游产业的风姿。”昨天,《温州晚报》副总编辑王建国感慨地说。
“走在绍兴的老城区里,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在别的城市不断追求天际线的高度时,绍兴静静地保护着自己的古城,这样的坚守和思路令人感佩。”王建国认为,古城保护是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面临的难题,这些年,他曾多次来到绍兴,每一次都能感受到绍兴对此作出的努力,这一次,他感受到最多的,是开放与互动。
“以安昌古镇为例,绍兴已经将其打造成为了一个具有浓郁民俗地方特色的古镇,听说安昌每年举行腊月风情节,这种坚持就很好,会慢慢地形成品牌效应。”王建国认为,旅游产业作为未来非常值得想象的一大产业,正在经历新时期的新蜕变,绍兴立足自身资源,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是他在这几天里最深刻的感受。
“合肥与绍兴可否 联合推出古镇游线?”
王晖 《合肥晚报》副总编辑
看到安昌古镇里成排的腊肠、酱鸭,王晖笑着说自己差点“迈不开腿”。“很喜欢绍兴,这种喜欢甚至深入骨髓,因为我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就有绍兴文化,有鲁迅,有蔡元培等等。”他说。
第一次来到绍兴的他,就深深地被这里的名人文化、酒文化、酱文化给吸引。“这次,我还带了不少安昌的酱鸭、腊肠回去。”他说,绍兴不仅文化吸引人,绍兴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做法也值得学习。景点免费开放,这无疑是当下的一个趋势,而在这方面,绍兴走在了全国前列。“景点的免费开放,势必带动更多人来绍兴,但是这样的利好政策一定要好好宣传。”他建议,绍兴可以加强与旅行社、旅游平台的合作,让绍兴的旅游文化被更多人知晓。
此外,王晖也表示,目前,合肥正在大力打造三河古镇。“是否可以成立一个古镇协会,加强各个古镇间的交流合作,互相取经,互相推广。”他说,各古镇之间可以联合推出旅游线路,从而扩大古镇影响力。
“要增加夜间慢慢游、慢慢品的地方”
陈国炎 《台州晚报》常务副总编辑
“每一次回到家乡,都为这里的变化而欣喜。”《台州晚报》常务副总编辑陈国炎是土生土长的绍兴嵊州人,虽然工作在台州,但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回家乡。“借着这次活动,可以说是深度游绍兴了,看家乡总是那么美。”他笑着说。
家乡绍兴在文化旅游产业的每一次迈进,陈国炎都十分关注。“毫不夸张地说,绍兴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他说,上一次,自己带着家人来鲁迅故里景区游玩,就充分感受到了绍兴“智慧旅游”的便捷。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了解每个景点的故事、由来,此外,通过手机,还能了解各参观点的排队情况。
对于绍兴旅游的发展建议,陈国炎表示,绍兴在夜游方面还可以适当加强。目前,绍兴虽然已经推出了《沈园之夜》演出,但这对于打造绍兴夜游文化来说还远远不够,绍兴还需要更多适合在夜间慢慢逛、慢慢品的地方,例如,可以加大仓桥直街、西小路历史街区夜生活的开放。
此外,陈国炎还表示,目前,台州正在开发海岛游与山水游,“其实两地可以一同推出游线,将台州的海岛游与绍兴的水城游有机结合,彼此互相推介。”他说,当下,杭绍台高铁正在建设当中,建成之后,台州与绍兴两地高铁车程将缩短至半小时,这大大拉近了两地的距离。
“绍兴旅游厚重但不轻松,如何突破?”
卓伟岚 《宿迁晚报》编委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知道《钗头凤》后,我就对绍兴沈园这个爱情圣地充满无限遐想。”《宿迁晚报》编委卓伟岚对《沈园之夜》的绍兴戏曲表演难以忘怀,她说,整个场面栩栩如生、荡气回肠,仿佛不是一场表演,而是真切地发生在眼前的生离死别。“没有华丽的大剧院为载体,没有大气磅礴的演出形式,但这样一台精心编排的堂会却在演绎爱情故事的同时,实现了绍兴的戏曲文化和现代的完美结合,用‘小而美’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
卓伟岚说,绍兴全域旅游的底子非常好,老祖宗留下的历史人文是绍兴旅游的最亮底色。但在一些游客看来,觉得绍兴旅游“厚重而不轻松、可看但不好玩”,如何突破?让绍兴旅游变得可看、可感、可玩,是一篇值得深做的文章。卓伟岚认为,通过戏曲的方式呈现是个不错的载体,既能体现绍兴名人陆游和唐琬凄美的爱情故事,又能宣传地方曲种。
“让游客带走的不仅是酒,更是绍兴记忆”
林亦敏 《福州晚报》编发中心副主任
“壮观,震撼,不虚此行!”从古越龙山中央酒库到中国黄酒博物馆,在品味黄酒文化、感受水乡独特的黄酒之韵后,《福州晚报》编发中心副主任林亦敏被绍兴的黄酒文化深深震撼并感染。“这是我看到过的最大的酒类仓库,这个仓库之大不仅体现在容积上,还体现在其文化感和历史感上。参观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绍兴黄酒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以及绍兴人的智慧。”林亦敏感叹地说。
林亦敏认为,黄酒的传播与发展是绍兴文化发展的体现,绍兴把这种文化元素的传播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在酒坛子上也能雕刻出那么精细的图案,让酒同时也成为了一件艺术品,类似这样的细节就很能打动游客。林亦敏说,“真正特色的旅游产品就是要跟本地的文化相结合,在旅游文化中嵌入美味,游客带走的不仅仅是酒,更是绍兴记忆。”
作者: 编辑:施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