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使人们对养老机器人有了更急切而美好的期待。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记者调查发现,这个处于初步阶段的新兴产业,正呈现一幅分裂的图景——供给端的“热”与应用端的“冷”形成鲜明反差。
全国老龄委专家委员、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专职副秘书长王永春指出,目前我国养老机器人整体渗透率仍较低,居家应用场景不足10%。
今年7月,杭州市西湖区向逾万名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消费意愿仅占比10.24%。
养老机器人为何“叫好不叫座”?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老龄化与养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邢以群直言,“冷热”反差的最主要原因,是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健康监测、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智干预等核心技术尚未突破精准化、人性化、安全性的瓶颈。
“现在最常见的是陪伴机器人,因为技术门槛相对较低。”邢以群发现,面向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机器人,才是当前此类人群最迫切的刚需,“他们需要的是‘全人护理’,要求机器人零失误完成复杂的连贯动作,但技术仍难以实现。”
早在2016年,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曾引进5台养老机器人“阿铁”,对老人进行情感陪护。中心主任孙晓冬记得,起初,老人觉得新奇,喜欢和“阿铁”聊天,但时间久了就不感兴趣了,“来来去去就那么几句话”。不到2年,“阿铁”黯然下岗。
“养老护理是连续动态过程,应能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但现有养老机器人‘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系统集成度低,且连续工作时长普遍较短,无法满足24小时持续看护需求。”孙晓冬直言。
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卢柏芳也提出,希望养老机器人解决标准化、重复性的工作,将护理员解放出来,更专注老人的个性化需求。但事实上,很多养老机器人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在关键环节仍依赖人工。
“冷热”反差的更深层原因,藏在使用体验之中。复杂的界面、繁琐的操作、陌生的交互逻辑,是许多老人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面对养老机器人,79岁的傅连法既好奇又打怵,“这是好东西,可我视力不好,普通话也不好,操控不好。”
当养老机器人难以理解复杂语境、方言、模糊指令,频繁地说“对不起,我没听懂”,只会挫伤老人的使用热情。
价格高昂,则是造成“冷热”反差的另一重要因素。养老机器人涉及多领域的技术融合,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研发成本居高不下。另外,由于一些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生产规模较小等原因,生产成本普遍较高。
遐龄交互公司董事长郭昱辰说,“荟宝”售价7万元一台,主要因为尚未量产,且机械臂等硬件成本高。程天科技研发的居家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售价则在10万元到18万元。
70岁的单翠英和老伴在杭州相依为命,独生子远在哈尔滨,“如果有机器人聊聊天、做个伴,确实好”。但一听到数万元的报价,单翠英就打消了念头。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