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部署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通过在中小学各学段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重点是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与人机协作能力,培育人工智能未来人才。
人工智能已成为当今通用性最广、颠覆性最强的引领技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年4月,浙江省发布《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9年)》,要求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类型研发适切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并研究制定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
《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小学各学段的培养目标。小学阶段以“感知—体验—创造”为重点,重在培养学习兴趣;初中阶段以“理解—应用—协同”为重点,重在深化理解与协同应用;高中阶段以“探究—创新—融通”为重点,重在实践创新和前沿探索。《指导意见》还特别提出,全程均需注重人工智能安全与伦理教育。
在学习内容上,《指导意见》明确,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内容建设以普及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伦理安全和社会影响为核心,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围绕“人工智能体验与感知”“人工智能知识与原理”“人工智能探索与创新”“人工智能安全与伦理”4个方面构建螺旋上升的核心内容体系。
具体而言,小学阶段,要了解人工智能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应用,能使用语音助手、智能绘图等适龄工具;初步理解数据表达、计算、算法和模块化思想,体验智能系统的工作过程;能够发现身边的问题,畅想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简单的解决尝试;知道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应注意基本的安全问题。
初中阶段,要了解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领域,认识其在各学科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用途;学习人工智能基础概念和算法,包括学习与推理、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回归和分类等;能将人工智能工具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使用教学工具实现;理解人工智能应用中的隐私保护,认识技术局限性。
高中阶段,要探索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认识其对社会、行业和未来就业的深远影响;深入理解深度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原理,掌握大语言模型的基本架构和工作机制;基于已有人工智能架构与模型,尝试构建系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规模项目开发;能够评估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理解人工智能伦理原则与责任边界。
在实施路径上,《指导意见》提出,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人工智能教育有机融入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大力倡导项目化、跨学科学习方式,确保基础内容开足开齐,实现全体覆盖。以校本实施为特色抓手,支持学校发挥办学自主权,因地制宜开发与自身文化、区域产业相结合的特色校本课程与学习项目。以课后服务为拓展平台,为学生提供分层分类的社团活动、专题实践与竞赛集训,并构建“普及—拓展—创新”三级培养路径,为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创造个性化发展机会。
此外,还将以社会联动为实践桥梁,拓展校外学习资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及高新企业面向中小学生常态化、公益性开放实验室、体验中心和科普基地,通过组织研学、科普讲座等,让学生在真实应用场景中深化理解、开阔视野。
(据澎湃新闻)
作者: 编辑:张衎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