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直冲50℃!极端高温天气最新研究,各国如何应对?

2025-11-04 21:38

来源:

刚刚过去的夏天,当热浪席卷欧洲时,其影响远不止于令人难熬的白昼与汗湿的夜晚。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最新研究显示,席卷12个国家的酷热天气——部分地区气温高达45摄氏度——已导致超过2300人丧生。研究发现,若非气候变化影响,其中多数人本可幸存。

Credit: AFP/Dimitar Dilkoff

这份报告凸显了专家所称的持续加剧的极端高温威胁。随着人类不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加剧气候危机,从多伦多到德里的都市居民正拼命寻求消暑之道,曾经相对罕见的高温天气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现实是我们的星球正在沸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气候变化司司长马丁·克劳斯 (Martin Krause) 表示,“随着极端高温成为新常态,降温措施对保护健康、就业、粮食供应乃至基础设施变得至关重要。”

以下让我们深入探讨极端高温问题及其应对之策。

何为极端高温?

这一概念通常指某地区气温显著超出历史常态。因此在南极冬季,零摄氏度即可被视为极端高温。

但对人类而言,真正危险始于湿球温度 (wet-bulb temperature) 达到35摄氏度时——该指标综合了热量与湿度因素。

一旦超过这个临界点,人体通过排汗降温的生理机制将失效,导致中暑风险骤增,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器官衰竭甚至死亡。2000至2019年间,全球每年约有50万人因高温相关疾病丧生。

高温元凶何在?

简而言之是人类自身。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温室气体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2摄氏度。这看似微小的变化已足以破坏脆弱的气候平衡,使热浪愈发频繁。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令2023年地中海致命热浪的发生概率提高了百倍。

湿球温度 (wet-bulb temperature) 接近35摄氏度会导致人类面临中暑风险。在此温度下,高温会削弱人体通过排汗降温的能力,从而增加中暑的危险。Credit: ImageChina via AFP

空调能否解决问题?

此举存在三重困境:首先,全球数十亿人无力承担空调购置与使用成本。环境署专家克劳斯指出,空调对他们犹如“遥远幻梦”。

其次,空调耗电量惊人,而多数电力仍依赖化石燃料,反而加剧气候危机。

更致命的是,各类制冷设备(如冰箱、空调)广泛使用氢氟碳化物作为制冷剂,实则是强效气候污染物。这类合成气体在20年周期内的温室效应可达二氧化碳的近4000倍。

若不变革,制冷业到2050年将贡献全球10%的温室气体排放。

“制冷本是民生刚需,但现行高污染高耗能体系正加剧极端高温,使恶性循环加剧。” 克劳斯坦言。

破局之路何在?

政府可多管齐下,降低城乡地区的热浪风险,尤其需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帮助民众抵御极端高温侵袭。

降温层面:

• 推广被动式降温技术(如植树遮荫等自然调节方式)

• 修订城市规划标准,使建筑道路散逸而非聚集热量

• 加速淘汰化石燃料与强效温室制冷剂

降低健康风险层面:

• 建立热浪预警系统,及时向民众发布极端高温警报

• 强化医疗卫生系统,制定实施应对高温健康风险的行动方案

• 扩大可持续降温计划覆盖

• 制定户外劳动者高温防护法规

• 提升电网、医院、学校等关键设施耐热性

被动式降温优势何在?

这种降温方式既能有效降温,又可减少空调依赖。具体措施包括:种植树木为建筑遮荫、规划街道引导自然通风、加强房屋隔热性能以减少制冷需求,以及将屋顶刷白反射阳光等。

专家推崇此类方案不仅因其高效经济,更预计到2050年可减排13亿吨温室气体——相当于让2.9亿辆燃油车退出公路运输系统。

联合国如何应对?

2024年,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呼吁各国携手,防止地球沦为“蒸笼”。环境署等10个联合国机构正协同开展极端高温应对工作,包括制定科学规范、推广最佳实践、协助各国降温政策落地。由环境署主导的降温联盟组织 (Cool Coalition) 更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与知识共享,助力各国实施可持续降温方案。

无所作为的后果?

——是灾难性的。环境署《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本世纪全球可能升温2.6-3.1摄氏度。气候科学家警告,届时热浪将更频繁剧烈。

克劳斯强调:“即便遏制升温趋势,也必须实现制冷业绿色转型,才能保障数十亿人的基本生存权利——这关乎人类最基本的降温权。”

(内容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作者: 编辑:张衎男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