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鲁迅作品中的世界从纸页走进街巷——在位于新建路的鲁迅故里二期,文学不再只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化作可触摸的生活。




“彷徨记”面馆前,长妈妈递《山海经》给迅哥儿的铜像,定格了书页中的温情瞬间;“孔乙己的十九个钱”奶茶店,“回字的四种写法”跃然眼前;而在“迅哥儿时的甜酒酿”铺子前,托腮沉思的Q版鲁迅像,正吸引游客驻足合影。鲁迅家书中惦念的“儿时滋味”,如今化作一碗清甜的酒酿,邀请人们与“迅哥儿”共享跨越时空的温暖。

在这里,文学的复活不只是场景还原,更延伸至文创领域。“迅哥儿的洋货铺”里,鲁迅以赶课学子、手拿皂荚树叶等鲜活形态现身,完成了从“周树人”到“迅哥儿”的形象转变。这些琳琅满目的产品,以当代的创意自信,回应了百年前那份对民族自主的深切渴望。
“小刺猬和小红象”店内,鲁迅深沉的父爱化为可触摸的温情。依据他为爱子周海婴创作的童谣《小红象》制成的毛绒挂件,轻按便能唱起稚嫩的歌;而“鲁迅看完牙医也要偷吃的柿霜糖”,则立起了一个充满反差萌的形象。这种基于史实的可爱“二创”,让鲁迅变得可亲可近。

作为鲁迅文化新空间核心的“两地书”书店,珍藏着从上世纪50年代原版到现代绘本的各类鲁迅著作。智能阅读器让翻页有声,在孩子心中播下经典的种子。
“南腔北调小酒馆”院内,两棵枣树在夕阳中投下斑驳影子,许多游客忽然读懂了“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孤寂。

在这里,文学回归生活,在街头巷尾生生不息。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叶露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