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陆游诞辰900周年,国庆期间,《梦回沈园·钗头凤》演艺秀重装上演,打破“台上演、台下看”的看戏模式,带游客们梦回南宋,重读流传千年的爱情故事。千年爱情名园以全新姿态演绎宋韵风雅。
17年前,《沈园之夜》在沈园景区首演,以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的演艺秀,开创这座名城实景演艺秀的历史。
环境式演艺秀
10月11日晚,华灯初上。沈园的水榭亭台笼罩在一片氤氲水汽里,溢彩流光。幽深曲径间,沈园的古迹区、东苑、南苑终于在夜间贯通。挑灯卖花的货郎、执扇浅笑的仕女在树影与灯影之间穿梭,更有间隔几米就笑脸相迎的老管家、店小二、侍女与你擦肩而过。
走进沈园景区,游客就走进了“剧场”,在园林雅境寻觅千年情缘,更在人文互动中开启南宋文化探索之旅。

工作人员介绍,《梦回沈园·钗头凤》演艺秀10月1日首演,晚上上演4场,全场共400个座位,场场爆满。为增加游客体验,满足游客需求,《梦回沈园·钗头凤》在国庆中秋假期还首次推出日场演出,同样座无虚席。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演出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文创店销售额较平日爆涨近50%。
全新改版的《梦回沈园·钗头凤》拉开帷幕,喜气洋洋的侍女与小厮手捧“十里红妆”礼盒,穿行于回廊之间抛喜糖,行礼揖拜。一顶大红花轿被缓缓抬入现场,轿帘轻掀,身着宋代新娘礼服的“唐琬”在媒婆的引导下款款步入喜堂,与早已等待着的新郎“陆游”拜堂成亲。现场洋溢在一片热闹的喜庆氛围中,观众头顶的一排排红灯笼随着婚礼开场,也依次前移,将婚礼现场装扮得分外喜庆。
整场演出分“春宴”“夏恋”“悲秋”“冬逢”4幕,展现二人从新婚甜蜜到被迫分离,再到十年后沈园重逢的悲情故事,生动演绎千古绝唱《钗头凤》背后的爱情悲歌。
演员来自绍兴市越剧团,以越剧演唱为观众带来了听觉、视觉上的双重艺术享受。“无论是演员的演唱,还是剧本唱词,都特别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一位来自江苏的游客告诉记者,结尾处《钗头凤》的题写部分,“唐琬”进场的时候眼含热泪,她和身边的家人也禁不住泪眼婆娑。
艺术总监裘建平介绍,本次升级将演出场景与观众融为一体,增强了演员、观众的互动性。亭台水榭皆为舞台,演员与观众之间零距离。
作为一场“实景演出+环境式演艺秀”,《梦回沈园·钗头凤》采用了大量现代科技手段,如顶端可移动灯笼、逼真的雷鸣闪电特效、烟雨朦胧的水雾设计以及国内顶尖的灯光技术,与舞台上精心构建的江南园林亭台水榭交相辉映,让老绍兴的文化魅力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今年是陆游诞辰900周年,《梦回沈园·钗头凤》是故乡人民对这位伟大诗人表达的一份崇高敬意!”裘建平表示,这也是弘扬绍兴宋韵文化底蕴、传承越剧艺术的一次全新尝试。
17年间两改版
2008年,《沈园之夜》首次在绍兴沈园的夜色中上演,成为绍兴唯一夜游项目。
“《沈园之夜》特别像一场堂会演出。”家住越城区燕甸园小区的居民陈凯丰是沈园的常客,也是17年来《沈园之夜》变迁的一位普通见证者。他说,《沈园之夜》诞生于绍兴夜游初始阶段,之后进行2次改版,每一个版本他都看了,都有着时代烙印。
在陈凯丰的记忆中,第一版的《沈园之夜》由市文旅集团自编自导自演,有曲艺表演、流行歌曲,现场十分热闹。这一版一演十年,一直到2018年的秋天迎来改版升级。
2018版《沈园之夜》的编剧钱勇介绍,《沈园之夜》自2008年开演以来,成为绍兴夜游文化的标志性品牌,其间《沈园之夜》不断完善。2018版改版升级后,演出剧本分“游园”“别园”“归园”“题园”“惜园”五大板块,用50分钟演绎陆游与唐琬凄婉的爱情故事。这也是《沈园之夜》拥有较为完整的故事内核并有完整演出剧本的开始。


2018年推出的《沈园之夜》,以绍兴越剧为主,穿插莲花落、绍剧、平湖调等绍兴本土剧种和曲艺,内容更为充实,表演形式也更为多样。
2018年的改版中,剧场也进行了全新实景搭建,全面提升灯光舞美等设施设备,首次设置了400个观众座位,实景、观众座位等设置基本延续到了如今的《梦回沈园·钗头凤》。
钱勇表示,演艺秀在展示城市文化、讲好故事的同时,也需要符合当下的艺术审美。一代又一代的绍兴演艺人在为讲好沈园爱情故事付出努力,《钗头凤》这个文化品牌,势必闪闪发亮。
期待带火一座城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西安的“跟着唐诗看演出”火爆,这一文旅演出,再现唐诗中的盛景和魅力,西安古都也因此再次出圈。
早在多年前,西安就以唐诗为蓝本打造文旅演出,并成就了一个个经典案例。大型山水情景舞剧《长恨歌》演出二十年,是唐诗转化为文旅演出的代表性作品,早已成为文旅演出的标杆性作品。大唐芙蓉园内的两大文旅演出——《大唐追梦》《梦回大唐》,结合人、景、诗歌,让观众从“看诗意”升级为“享诗意”。大唐不夜城在双节期间推出了多个和唐诗相关的情景演出,深度活化李白、白居易等文人品牌。据悉,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14个不同风情的特色活动和演艺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单日最高接待量达57.3万人次。

近年来,绍兴的演艺空间其实也在屡屡“上新”,让“演艺+文旅”成为绍兴文旅融合的新风向标和“黄金赛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演艺旅游产品,正在持续为这座名城实力“圈粉”。
双节期间,除了《梦回沈园·钗头凤》引发了文旅演艺热潮外,阳明故里推出全新沉浸式演出《阳明那些事》,让观众穿越到五百年前,“近距离”了解阳明文化。兰亭景区的《兰亭传奇》剧场版情景剧以《兰亭集序》前世今生的传奇历程为主线,依托沉浸式舞台表演形式,讲述兰亭的故事,探寻书法奥秘。贺秘监祠推出的实景演出《笑问客从何处来》,让游客成为剧中人,也“笑问客从何处来”。
据悉,我市文旅部门重点打造的“古城一台戏”项目已经有新进展,项目规划围绕“胆剑精神”主题,讲述越王勾践“十年生聚”的奋斗故事。同时将按照“不改变园林原有格局风貌”的原则,将西园打造成立体呈现越文化的演艺场所。
“这个长假,绍兴全城都变成了演艺舞台,全市各地百余场演出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打造出视听盛宴。”市文旅集团有关人士表示,除了景区里的文旅演艺项目,绍兴还推出了各类“演艺+集市”“演艺+科技”等活动,将特色节庆、场景等连接,吸引了大量市内外游客参与其中。
据了解,10月1日至8日,全市共接待游客467.16万人次,同比增长8.6%,其中,过夜游客318.1万人次,同比增长9.4%。全市日均文旅消费规模同比增长23.49%。其中夜间文旅消费大幅上升,规模占比达到63.4%。
文旅演艺项目在集聚人气、打造文旅品牌上效果显著,为夜游绍兴带来了显著变化。
“目前绍兴多个景区都在拓展演艺空间,相比一些城市的大型文旅演艺项目,绍兴景区演艺项目注重小而精、小而美,各具特色,串珠成链,可以打造一条以演艺节目为串联点的特色游线。”钱勇说,要让游客更好地沉浸式游览绍兴,读懂绍兴故事,爱上绍兴文化。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叶露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