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唐诗水路上的文明之花

2025-10-29 09:36

来源:

新昌县小将镇与天姥山比肩为邻,浙东唐诗之路穿境而过,境内的茅洋村更是唐诗之路水路的重要节点。发源于天台石梁的茅洋江由南而北穿村而过,这条被誉为“唐诗水路”的江,沿途景致如诗如画。

近年来,茅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打响“唐诗水路・遇见茅洋”文旅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以唐诗为媒,践行文明新风尚

茅洋村位于长诏水库源头,因“溪边长满茅草,犹如一片汪洋大海,故名茅洋。”该村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村内有古民居、老台门、登山道、骑行绿道、乡村记忆馆等旅游资源。

整个村庄古老而淳朴,宁静而秀美,与山水林田相偎相依,风光秀丽。茅洋江穿村而过,潺潺江水似乎仍流淌着盛唐时期的古韵和诗意。

浙东唐诗之路始自钱塘江边西兴渡口,经萧山到鉴湖,沿浙东运河至曹娥江,然后溯江而上至剡溪,再经新昌沃江(今茅洋江一带)和天姥山,最终抵达天台山,是一条久负盛名的山水文化走廊。这条线路自晋唐以来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近年来,茅洋村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借助“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建设契机,将茅洋江、老台门(丁家祠堂)、鹅卵石路等旅游资源“串珠成链”,依托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竹海水韵带等项目,建成环村游步道、骑行绿道、唐诗景墙,打响“唐诗水路・遇见茅洋”文旅品牌。

以文化为壤,育文明之花。今年6月,小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茅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唐诗水路·遇见茅洋”邻里节暨作家、书画家采风活动,通过艺术赋能,聚力推动文明风尚培育、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持续提升村庄品位。

来自各地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的30余位成员齐聚茅洋村,开展采风、写生活动。作家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茅洋村的古台门、古祠堂、古民居。古建筑雕梁画栋,虽经风雨但仍散发着历史的韵味,青石小道、溪边古树、环村活水,都让他们津津乐道并拍照留念。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一幅幅灵动飘逸的书法作品出炉。他们共同书写下了唐诗水路上的文明见闻。

邻里节上,文明实践志愿者以义诊的形式,架起“爱心诊台”。长桌宴上,18张圆桌一字排开,热情的村民们来来往往,迎接各方宾朋,忙得不亦乐乎。

“浙东唐诗之路,不仅是一条沿水泛舟、水尽登山而歌的游历之路,更是一条将山水之美与文化底蕴深度融合的吟咏之路。”茅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关负责人介绍,村里围绕唐诗之路水路建设,推进河道整治、景观提升与游客中心改造,成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激活农村闲置用房,还配套长桌宴、文艺表演、民宿等,吸引更多游客旅游观光,带动村民增收。茅洋村正以唐诗为媒,将文明实践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文明又宜居,绘就乡村新画卷

今年5月,茅洋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成为新昌县乡村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茅洋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将移风易俗、文明风尚培育融入日常,推动形成崇德向善、文明有序的乡村新风尚。

“自从村里设立道德评议会制度后,大家茶余饭后说的都是孝顺老人、帮助别人,村民的文明素养都提升了很多。”茅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关负责人说,茅洋村为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特别设立了道德评议会制度,村两委干部每月都会组织召开道德评议会,开展文明家庭、好人好事等评选,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倡导文明新风。

茅洋村还通过修订村规民约,传承优良家风,发动村民家训上墙,展现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同时,组织戏曲、舞蹈等业余文体队伍,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将矛盾解决在村中,确保和谐稳定。组织党员、村民、文艺工作者、创业返乡人员等成立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积极打造宣传、教育、文化阵地,充分发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作用,打通文明风尚“最后一公里”。

“村里经常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村民们可以参与志愿服务,享受文化惠民成果,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了。”村民们说。

如今的茅洋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农家院落窗明几净,茅洋江边村民们悠闲聊天——这幅宜居图景,正是文明善治的生动注脚。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