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宠物公厕如何破局“建而不用”?

2025-11-04 09:09

来源:

去年8月,一批亮黄色的宠物公厕亮相越城区主要街头,一度成为市民热议的新鲜事物。然而,一年多来,当初设置的20处点位中,有4处因使用率低、维护困难等原因悄然退场。最近,越城区一些小区的物业公司自费购置宠物厕所,尝试在社区内部破解宠物排泄管理难题。尽管初衷积极,但从实际使用情况和居民反馈来看,这些设施“应者寥寥”。

宠物公厕,缘何市民的使用意愿不高,设施常常沦为“叫好不叫座”的摆设?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困局

使用情况不容乐观,不少沦为垃圾桶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鲁迅路沈园附近的一处街头宠物公厕。该设施为亮黄色箱体,上半部分设有两个窗口,分别标明“宠物拾便纸”与“宠物拾便纸投口”,下方凹槽区域则为宠物排泄区,供市民引导犬只如厕。针对大型犬只,底部抽屉还可拉出使用。这是去年越城区统一投用的20个宠物公厕之一。

然而,记者在现场发现,“宠物拾便纸”窗口并无物料可取,而本应回收废纸的“投口”内,却被塞入了各类生活垃圾。下方排泄区空间较为狭窄,尽管提示可拉开使用,但考虑到卫生状况与操作便利性,加之整体尺寸偏小,该设施在实际使用中显得并不友好。

相较之下,灵芝街道绍兴天下小区内的宠物公厕在设计上更为周到。该设施为地面水泥基座搭配立柱造型,柱身设有冲水按钮,宠物可在立柱周围区域排泄。粪便需由主人自行清理,随后按键即可启动水流,将残留污物冲入地下排水系统,实现基本保洁。

无论是街头还是小区内的宠物公厕,实际使用情况均不容乐观,不少已沦为垃圾桶,功能形同虚设。记者在一小区内随机采访了三位遛狗的业主,他们表示宠物很少使用宠物厕所。

尽管实际使用率低,但宠物公厕的话题在舆论场中却并未“遇冷”。市民、网友对此看法不一,莫衷一是。

辩论

反对者:“良政”可能异化为“新困”

宠物医生章先生:要为宠物量身设计

犬只的排泄行为受环境、气味、习惯等多重因素影响,具有极强的随机性和领地意识。一个合格的公共设施,首先要尊重使用主体(宠物)的生物学规律。无论是街头的“黄色箱子”,还是小区内的“冲水立柱”,其设计逻辑源自人类对“清洁”的主观诉求,而非犬类如厕的本能习惯。当设施与行为规律脱节,“建而不用”便理所当然。

新手宠物主孙小姐:宠物使用公厕难度不小

训练一只狗在复杂环境下定点上厕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难度不小。这对于一个普通宠物主来说,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要求。连遛狗牵绳、粪便清理这些最基本、最核心的文明准则,现在都还没完全普及,却先去追求训练宠物定点如厕这种更高要求的文明,这个难度还真不小。

如何破局“建而不用”

支持者:养宠物被更多人接纳,期待后续优化

警犬驯导员马先生:养宠物是一件需要门槛的事

宠物公厕代表着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方向,犬只的排泄行为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训练进行规范,就像人类需要养成文明习惯一样。当然,这对宠物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养宠物本身门槛就不低。虽然这些公厕目前在设计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空间太小、材质不合适、没有考虑狗狗天性,这些都需要改进。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通过系统训练和公众教育,让宠物主认识到使用宠物公厕不仅是一种便利,更是一份社会责任。走好这条路确实需要时间,但我相信随着社会进步和法律完善,一定能建立起人宠和谐的城市环境。

社区工作者陈女士:一个难得的“社区共治切入点”

很多人只看到了宠物厕所本身,我看到的则是一个难得的“社区共治切入点”。这个设施的困境,恰恰把“如何文明养宠”这个抽象议题,变成了一个需要所有居民共同面对的具体问题。它引发了争论,也创造了对话的契机。我们可以围绕它组织居民议事会,讨论如何改进、如何维护。这是一个培育公民文明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的过程,也是一条社区治理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养宠人士郑女士:有必要有价值的试错过程

虽然现在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城市对宠物并不友好,宠物出行、活动都会受到限制。所以建立宠物公厕我非常支持,即便它目前的设计并不完美,但这意味着养宠物这一现象被越来越多人关注了,一座城市愿意尝试为宠物提供专属空间,是一种进步。如果我们因为初期的失败就全盘否定,等于放弃了通过实践来探索“人宠和谐”共处模式的努力。今天的试点,正是为了收集数据、发现问题,为未来在新建公园、小区时,更科学地规划宠物活动区打下基础。这是一个有必要、有价值的试错过程。

环保产业从业者庄先生:为未来公厕的升级预留了接口

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现在的宠物公厕可能是1.0版,但它为未来公厕的升级预留了接口。比如,下一代公厕是否可以连接市政排污或绿化灌溉系统?是否可以尝试生物降解技术?通过监测使用数据,我们还可以精准了解社区内宠物的数量、活动高峰,为疫情管控、宠物服务配套提供决策支持。宠物公厕不是一个孤立品,而是一个未来智慧化、资源化管理的终端起点。否定它,就是堵死了技术和管理迭代升级的一条路径。

剖析

存在“供给即解决”思维定式,忽视“隐性”工作

在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激烈争论中,宠物公厕“遇冷”所折射的,早已超越“设施不好用”或“主人素质低”的浅层归因,而是更深层次的产品设计、公共管理、社会心理乃至宠物行为学之间的多维断裂,更指向城市文明养宠治理体系中亟待弥合的结构性落差。

“运营一年来,部分点位的宠物主人已逐渐养成使用习惯,愿意主动将宠物排泄物投入公厕。”一位街头宠物公厕运营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但他也坦言,后续清运环节仍存短板——专门的宠物粪便处理体系尚未建立,清理工作目前仍由片区保洁员“兼职”承担。此外,宠物公厕的排泄区未配备专业清理装置,一旦未能及时处理,容易产生异味,既影响使用体验,也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宠物公厕的运维不只是日常清扫,更涉及耗材补充、设备检修、环境消杀等多个环节,需要明确责任主体与持续的投入保障。在缺乏常态化、精细化维护机制的情况下,任何设计上的微小瑕疵都会被迅速放大,最终导致设施功能快速退化——从“便民工程”异化为“街头负担”,反而加剧公共治理成本。

绍兴文理学院商学院公管系副主任宋一正指出,在当前不少地方治理逻辑中,仍存在“供给即解决”的思维定式。建设一座看得见、摸得着的宠物公厕以迅速回应社会对“文明养宠”的呼声,而后续的维护、宣传与行为教育等“隐性”工作,却因难以量化、见效缓慢而被置于次要地位。

“这本质上是一种陈旧的治理理念——认为只要设施到位,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却忽视了市民的真实行为逻辑与接受过程。”宋一正强调,这种思维导致大量公共设施陷入“一建了之”的困局。

在他看来,遛狗与散步、广场舞等公共空间活动类似,虽然发生在公共场域,但仍属私人生活范畴。“小区是私人生活属性较强的空间,相关事务由小区自主管理与投入,或许是更务实、更可持续的路径。”

“文明养宠从来不是单向的规范要求,而是养宠人与城市共生的一种共识。”宋一正表示,“当每一位主人都将‘不打扰、不破坏、负责任’内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城市才能真正绘就‘人宠和谐’的图景。这份源自个体的自觉,远比任何设施投放或行政干预,都更具持久力量。”

破局

尊重动物本能

融入可持续运维体系

宠物公厕如何真正走出“遇冷”困局,实现从“建而不用”到“叫好又叫座”的转变?记者调研发现,国内多地已在设施优化、管理升级与行为引导等方面展开有益探索,为破解这一治理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

成功的宠物公厕,首先源于对选址、设计与维护的全流程考量。成都成华区一处建于2022年的宠物厕所,选址于安静开阔的草坪,以瓷砖围合、砂石铺底,既贴合宠物排泄偏好,也与环境自然融合。更重要的是,物业明确了保洁人员每日清理、定期消毒的运维机制,成本可控、责任到人,确保了设施的持续洁净与可用。湖北天门与安徽六安等地尝试在宠物活动集中区域设置公厕,通过铺设猫砂、使用沙土基座等方式,提升使用便利性与习性适配度。

这些案例表明:一个“能用”的宠物厕所,不在于造型多新颖,而在于是否尊重动物本能,是否融入可持续的运维体系中。

除设施本身之外,强化对不文明养宠行为的引导与监督同样关键。成都保和街道斑竹社区引入了该市首套不文明养犬行为抓拍系统,通过AI识别算法自动抓拍“未牵绳”等行为,实现“电子警察”式数字化监管。这类技术手段虽不直接关联宠物公厕,却从更大范围规范了养宠责任,为“谁养宠、谁负责”的社会共识建立起约束机制。这说明,公共治理的首要目标是务实:与其投入大量资源兴建使用率存疑的固定公厕,不如在公共区域广泛设置“拾便纸/袋发放器”,最大限度降低文明行为的执行成本,让“无论宠物在哪排泄,主人都必须自觉清理”这一责任底线深入人心。

宋一正认为,宠物如厕问题不能仅靠零星设施解决,而应在城市规划与社区更新中予以系统性回应。长远来看,最可持续的方式是在新建或改造公园、绿地与小区时,将宠物活动需求纳入整体设计,设立专门、封闭或半封闭的“宠物友好区”,集中设置排泄点、饮水站与娱乐设施。这既能满足宠物释放天性的需要,也能有效区隔不同人群的活动空间,从源头减少人宠冲突,推动“设施友好”迈向“空间友好”。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