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自古多贤人,贤人自古多爱乡。清末山阴人徐树兰,即是代表。
他热心文教公益。捐千金开办绍郡中西学堂(今绍兴一中前身),自任督办,开绍兴近代教育之先声,后改为官办绍兴府学堂。出资兴建古越藏书楼(今绍兴图书馆前身)于古贡院,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
他致力家乡水利。捐资筑三江至斗门的万丈海塘,作《引清刷淤议》,提出了引清流冲刷三江闸淤泥的重要思想。还捐资造东关西湖闸,撰写治水文章,多有卓见。
他探求富国之路。与胞弟徐友兰及罗振玉等创办“上海农学会”和《农学报》,在昆山新阳购地百亩,采购各国良种,开辟种植试验场。
徐家世居今绍兴市越城区鉴湖街道栖凫村。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亦出生于此。

鲁迅纪念馆。
东湖居士陶浚宣
陶浚宣是清末会稽人,以工北碑而名,今江南多有其题刻。光绪皇帝时所铸银圆、角子、铜圆上的“光绪通宝”模字,亦为其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筹款与人在家乡共筑山水大盆景——东湖园林,并于其中建东湖通艺学堂,聘请鲁迅先生之弟、新文化运动杰出代表周作人等为教席,后来成为大名鼎鼎人物的竺可桢、刘大白、陈仪等,尝就学其间。真是名师出高徒,名校育奇才。
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先生
寿镜吾先生重德崇义。他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绍兴城内都昌坊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年收学生不过8人。每逢春节,于学生拜年次日必回拜。客人来访,亦必整衣冠相迎。鲁迅于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入三味书屋受教,历时5年,其道德文章、文学修养予鲁迅以深刻影响。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对当时生活有详细记述。可见其品行非同一般。
先生安贫乐道。晚年,置一夏布长衫,挂于墙上,与两子换穿。次子鹏飞富有才学,先生却将其锁于楼房内,不令其出而参加入仕应试;鹏飞缘绳而下,中考授吉林宏安知县后,先生斥之为不孝,拒收送来之银。可见其个性非同一般。
先生自怡寄傲。书屋后有丹桂一株,今尚在,先生时徘徊其下;旁有一亭,名之曰“自怡”;又于对面墙上,书“寄傲”两字,以示傲然遗世,自得其乐之意。可见其境界非同一般。
名师出高徒。鲁迅先生的身上,正是留下了寿老先生的影子的。
先烈秋瑾
在绍兴古城最繁华的解放路与轩亭口的交会处,矗立着由周恩来的姑父王子余先生提议、1930年建成的秋瑾烈士纪念碑及蔡元培文、于右任书的《秋先烈纪念碑记》。
在古城和畅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秋瑾故居。
在古城府山上,有纪念先烈的“风雨亭”,亭柱上刻着孙中山的联语:“江户矢丹枕,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流碧血,愧我迟招侠女魂。”
现在,这些地方都成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酒首枚国际金奖缔造者周清
1915年,绍兴东浦云集信记酒坊的“周清酒”,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这是绍兴黄酒荣获的第一枚国际金奖,也是我国参展的酒类产品中唯一的一枚黄酒金奖,标志着绍兴黄酒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认可,享有了崇高地位。
这次博览会由美国国会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而决定举办,以美国总统名义邀请中国、日本、法国等数十个国家参加,又称“巴拿马赛会”。展览期间参观者达1900余万人次,可见规模与影响之大。
说到这枚金奖,人们不应该忘记的是这酒的创制者周清。周清出生于绍兴东浦周溇酿酒世家,其祖上周佳木早在乾隆八年(1743),便于东浦开设云集酒坊。周清亲手配制而成的“周清酒”,因获得国际金奖名扬世界,使得“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成为消费者的共识。这是周清的至伟之功。
周清亦工亦农实业救国
周清自号越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越乡农民的杰出代表。他23岁入北京大学,曾担任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校长兼农事试验场场长。
周清颇为关爱学生,有“周外婆”之雅称。当代茶圣吴觉农,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今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石民,都是他的高足。周清自云,“虽无闻于世,幸未见恶于人,念桃李之盈门,造就四方豪杰,览桑麻兮遍野,愿为万世农民”,实乃内心世界之表白。
周清奉行实业救国宗旨,先后投资浙苏皖云墅公司、杭州民生银行、杭州滑艇船业公司、上海德信昌酒店,以图救亡报国。
周清一生爱好读书,擅长诗词,著有《蔬菜园艺学》《绍兴酿酒法之研究》等书。
现代书籍封面画之父陶元庆
陶元庆是绍兴陶堰人,曾拜现代油画大家陈抱一为师,在水彩、图案等方面颇有造诣。后经鲁迅先生的私淑弟子、绍兴老乡许钦文介绍,与鲁迅相识并成为朋友。
民国十三年(1924),陶元庆首次为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作封面画,颇得鲁迅称赞。此后,又先后为鲁迅的《坟》《彷徨》《朝花夕拾》《唐宋传奇集》以及《出了象牙之塔》等书作封面画。
许钦文的第一本小说集《故乡》的“大红袍”封面,也由陶元庆所作。
鲁迅先生对陶元庆这位老乡、后学极为器重、看好,除多次请其为自己的书作封面画外,还两次亲自为陶元庆的画展作序、撰文。
鲁迅对陶元庆评价极高,称他是位“潜心研究”“尽心与经心”的画家;赞扬“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民族性”;指出“必须用存在于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心里的尺来量,这才能懂得他的艺术”。
在陶元庆不幸英年病故时,鲁迅独出300元买冢地,葬于杭州西湖玉泉。
新史学宗师范文澜
范文澜先生清光绪十九年十月(1893年11月15日)出生于绍兴府城锦麟桥范家台门,是北宋名相、绍兴知府范仲淹之后裔,堪称清白世家、书香传人。
先生精通文学、经学、史学,毕生著述宏富,而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中国通史简编》,这是现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印数最多、影响最广的历史读物。毛泽东主席当年称这部书“资料多,让人愿意看下去”,是一部“科学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不是文学作品,而是范文澜的这部历史著作。
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范文澜先生,于1994年建起了文澜中学,还于1993年、2019年两次对他的故居进行了修缮,并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范文澜故居的门前廊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书香诗风孕育负笈学子,经史纬文卓成一代宗师。”对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成就,作了客观的评价。
展厅中展示的先生撰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既是他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学术写照,更是他语重心长、劝勉后人的治学经验。
参与创办中华书局的沈知方
绍兴人沈知方,出身清苦,曾在绍兴奎照楼书店当学徒、上海会文堂书局做职员,后成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发行所所长。
1912年,沈知方以其宏阔才气,与商务印书馆的同事陆费逵等创立中华书局,担任“于营业颇有经验”“极称得力”的副局长(后称副经理)。书局一时云集了梁启超、于右任、田汉、张闻天、徐志摩等社会名流。
1917年,沈知方创办世界书局,自任总经理,重点出版易于获利的中小学教科书与通俗畅销书,请老乡、教育家与思想家陶行知主编《工人读本》,还开设世界商业储蓄银行,在北京等地设立分局,聘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名誉董事长,使世界书局成为仅次于商务、中华的第三大书局。
沈知方适合时势的经营方略、适应读者的经营方针,至今于出版业仍有借鉴意义,是位了不起的出版大家。其苦干、实干、巧干的成才之路、成功之道,值得称道,值得学习。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蔡元培的伟大,在于他和他所代表的北大精神,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学术、文化、教育领域至今仍难以企及的精神范本。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对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的胡适说过: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毛泽东主席称赞这位曾经指教他有关学术和人生问题的师者,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领袖群伦,兼容并包,也一生为人所包围,在夹缝里留下了盛名。
“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
1996年9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15周年,发表了毛泽东主席1961年创作的《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第一首是直接盛赞鲁迅的:“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第二首与第一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虽然字面上未提鲁迅,但却深刻揭示了鲁迅赖以根植、成长的文化沃土和给鲁迅以丰富精神滋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毛主席将绍兴命名为“名士乡”,鲁迅先生无疑是绍兴诸多名士的杰出代表。
鲁迅是谁?是“我以我血荐轩辕”,弃医从文,想用思想医治国人灵魂的热血青年;是称袁世凯政府为“豚犬,可怜,可怜”的骂人高手;是在北京宣武门外绍兴会馆抄古碑、读佛经、辑古书,“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的“俟堂”主人;是应老乡蔡元培校长之邀,为北京大学设计了校徽的设计大家;是中国新兴木刻的母亲和导师;是为孔乙己和阿Q作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性批判家;是语言幽默、文字犀利的文坛圣手;是“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民族魂”。
先生出生于“万家墨面”之时,为新文学开山,又在多方面独辟蹊径,为后学开启了无数法门。
而先生更加伟大的贡献,则是在于用笔警醒国人。他发出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呐喊,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救亡图存的斗志,展示了中华儿女“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样一种“最可宝贵的性格”。
先生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是真敢担当、名副其实的“中国的脊梁”。
先生逝世的时候,体重只剩下七十来斤,而他灵柩上覆盖的,是一面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这是人民对于自己伟大代表的最中肯最贴切的评价。
汤日新政绩日新
汤日新于民国期间,两度出任绍兴县县长。在5年多的任期间,汤日新清廉自守,组织重修三江闸和汤公祠,支持整顿、扩充养老所、育婴所、施医所,创设平民习艺所,拓宽街道,浇筑柏油马路,发起在轩亭口树立秋瑾纪念碑,在府山上建风雨亭,手书《风雨亭记》并刻石立碑,还倡议创办私立绍兴中学(今稽山中学),是位惠政颇多的好官。
(节选自《绍兴有意思》)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冯建荣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