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文化特派员的年度答卷 | 刘晓庆:文化润心田,传承焕新生

2025-11-04 08:59

来源:

古运河畔的大树江社区,一曲绍兴词调正迎来新的青春。古戏台、戏曲馆、戏曲长廊……走进越城区灵芝街道大树江社区,随处可见的戏曲元素讲述着这里深厚的文艺传统。每到傍晚,社区居民组建的“文艺部落”便在空地上开展活动,丝竹之声不绝于耳

这一切的变化,源自于绍兴市文化馆专职器乐干部刘晓庆的到来。2024年6月,作为市级文化特派员的她走进这个社区,就曾言道:自己的使命不仅是“送文化”,更是要“种文化”——让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初来乍到

文化底蕴与时代挑战

大树江社区位于运河之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社区名字源于“大树救驾”的传说——北宋靖康年间,宋高宗赵构为躲避金兵追击,逃至绍兴西郭门外江边时,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危急时刻,岸边两棵大树相向倾倒,横卧成桥,赵构得以“缘木而渡”,躲过追兵。“大树江”之名由此而来。

如今的“大树江社区”常住人口5000多人,大部分是本地居民。在“莲花书记”钱国良的推动下,排舞队、合唱队、戏迷队等各种文艺团体在社区内涌现。2018年,大树江文化礼堂成为越城区第一个省五星级文化礼堂。

“大树江的文化优势很明显,但在音乐方面还比较薄弱。我本身从事这方面工作,还可以借助市文化馆这个平台,引入专业的音乐教育资源和活动。”在社区的一次座谈会上,刘晓庆分享着自己的看法,“另外,一些国遗项目也很适合在大树江落地开花。”

经过前期走访、调研和探讨,刘晓庆最终确定了方向——引入项目,建设绍兴词调非遗传承基地,培养青年传承人;常态化开展公益课程,为社区打造一支公益艺术导师队伍,实现文化落地生根、众木成林。

抢救性挖掘,留住文化“活化石”

绍兴词调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绍兴五大曲种之一,起源于南宋

相比越剧、绍剧等在全国享有知名度的曲种,词调目前尚无传承基地,课程开设也比较少。随着不少词调艺人相继离世,这一古老曲种多次面临失传风险。

刘晓庆与绍兴词调的缘分始于2014年。那时,她大学毕业入职绍兴市文化馆,第一次正式接触词调艺术。

“绍兴有那么多国遗项目,每一个都独具魅力,作为绍兴人,有责任做好传承。”通过听词调老艺人的曲艺录音资料、拜访名师学唱腔,刘晓庆逐渐掌握了这门即将“遗失”的技术。

面对绍兴词调濒临断代的风险,刘晓庆带领团队深入社区,开展系统性文化普查。她通过口述史采集、录音录像、文字整理等方式,全面“体检”近20年来的绍兴词调曲目,形成约200份立体化档案资料,抢救性整理出35条濒危曲目。

刘晓庆深知,文化传承离不开新生力量。她通过“师徒制+公益课”双驱动模式精准培育青年传承人,并创新融合运河文化与绍兴词调,创排《运河悠悠唱越乡》等原创作品。同时,她搭建多元展示平台,从社区活动到街头展演,推动非遗从课堂走向生活,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文化传承的丰硕成果

2024年9月,国家级非遗“绍兴词调”公益课在大树江社区正式开班,首批即吸引20余位学员报名,其中不乏年轻面孔。一年间,课程累计开展超220节,成功培育50余名青年传承人,远超首年培育30名传承者的原定目标。


刘晓庆给学员上葫芦丝课。

在文化特派员刘晓庆的推动下,社区全年举办文化活动200余场,服务群众超5000人次,文化覆盖率提升至80%,并逐步组建起葫芦丝、琵琶、词调传承班等多支文艺队伍。她打造的“运河之声 越韵灵里”文化品牌,初步形成“一个人,带动一个团,助力一个村”的基层文化传承新生态。

如今,穿行在大树江社区,运河之水潺潺流淌,绍兴词调的悠扬唱腔随风飘荡。

文化特派员制度正悄然改变着这里文化传承的生态,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文化”,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社区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 编辑:杨洋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