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区在纺织标准建设领域成果显著,已累计牵头或参与制修订纺织类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达340项,主导制定“浙江制造”标准21项,另有46家纺织企业成功斩获“浙江制造品字标”认证,各项关键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作为国内纺织产业的核心集聚区,柯桥已构建起覆盖上游聚酯、纺丝,中游织造、染整,下游服装、服饰、家纺及产业用纺织品的完整产业链,其“制造标准”更是同步延伸至纤维、纱线、面料、成品织物、窗帘及纺织机械等全产业链各品类。然而,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部分中小企业却面临标准执行“落地难”的困境,亟待多方协同破解。
技术力量薄弱成为标准落地的突出瓶颈,导致标准难以从“纸面规定”转化为“生产实践”。深究根源,中小企业普遍研发投入不足,难以精准掌握并应用先进的纺织技术与生产工艺,直接造成产品质量稳定性不足。以纺织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为例,面料染色牢度的把控、纱线强度的保障,均需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关键工艺参数进行精准调控,但中小企业因技术能力有限,难以实现精细化操作,导致产品质量波动频繁,难以稳定符合“浙江制造”等高标准规范。
计量检测手段落后是制约标准落实的关键短板,使得产品质量陷入“测不准、控不住”的被动局面。中小企业受资金实力限制,一方面难以配备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先进专业的计量检测设备,另一方面缺乏具备专业素养的检测人员,导致对产品质量的检测既无法保证准确性,也难以实现全面覆盖。
更为严峻的是,无标生产现象已成为中小企业落实标准的主要障碍。这种行为不仅让各项标准失去实际约束意义,还会对柯桥纺织产业的品牌公信力与核心竞争力造成冲击。无标生产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其一,部分中小企业对标准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主动参与标准制定、严格执行标准的意愿低;其二,纺织行业产品品类繁多、更新迭代速度快,中小企业难以跟上标准的动态更新节奏;其三,少数中小企业为压缩生产成本、抢占低端市场,以牺牲质量换取短期利益。
在纺织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标准执行力决定品牌影响力。提升中小企业标准执行力,需构建“政府引导、协会推动、企业主体”的多方协同机制。如政府可给予财政补贴、落实税收优惠,协会应将企业标准执行情况纳入行业信用评价体系,企业需通过供应链协同倒逼自身提升标准执行能力。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蒋方芝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