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秋,是江南水墨里的醇香。
都说“我言秋日胜春朝”,可绍兴的秋,到底是不同的。它不像北国那般,天高云阔,层林尽染,以浓烈的色彩宣告季节的更迭;也不似皖南的“晒秋”,晒满簟的辣椒、玉米,铺陈出火辣辣的丰收喜悦。绍兴的秋,是含蓄的,是水墨的,是浸润在鉴湖烟波与巷陌酒香里的一场慢发酵,透着一股子清冽而温润的基调。
这儿的秋晨,多半是凉凉的。没有很大的风,也不见湿漉的雨,天地间仿佛蒙着一层极薄的宣纸,滤去了夏日最后的焦躁。阳光是吝啬的,即便出来,也是温和的,像陈年的黄酒,不刺目,只暖人。正是这般恰到好处的光照与湿度,成全了绍兴秋天最深沉的风物。
你且看那家家屋檐下、院落中,并不见张扬的“晒秋”景象。绍兴的“晒”,是内敛的,是“藏”。而这份藏匿的精华,莫过于对秋季雪里蕻的锤炼。秋日栽下的雪里蕻,经霜后褪去了辛辣,攒足了鲜甜的底蕴。主妇们将其采收,洗净晾蔫,这仅仅是漫长旅程的起点。真正的魂魄,在于那“三蒸三晒”的古法——一番蒸汽的浸润,让菜叶柔软入味,摊在竹匾上,承接着秋日柔和的阳光;待水汽稍散,再入笼蒸,如此反复三次。菜的颜色便在这一次次的轮回中,从青翠转为深褐,直至乌黑发亮,鲜灵之气转化为一种沉郁而复杂的醇香。绍兴梅干菜的制成,比任何鲜艳的色彩都更耐人寻味,是时光精心酿就的馈赠佳肴,带着绍兴的悠然与舒缓。
待到农历八月十五,历经千年的古城府横街周遭的空气里,总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甜香牵引着你。那是桂花,绍兴秋日真正的魂。它不似繁花争艳,只将细碎的金黄藏在墨绿的叶间,却能让整条巷子都浸在它甜糯的香气里。这香气是活的,它会钻进黄酒的坛子里,与之交融成桂花酿;它会点化糯米与藕孔,变出桂花糯米藕的软糯清甜。走在青石板路上,忽而一阵风过,这香气便愈发浓了,仿佛在提醒你,秋的深意,不在眼见,而在鼻观,在心领。
若说嗅觉的盛宴属于桂花,那味觉的狂欢则归于河鲜与时光。鉴湖水脉的鲈鱼,到了秋日正是肥美之时,衔着唐人“莼鲈之思”的雅意,便在这清蒸的鲜气里得到了最实在的印证。而更显绍兴人智慧的,是那秋日的醉蟹。肥美的蟹,不以烈火烹油待之,而是喂入上好的黄酒与酱料,让酒香酱香一点点渗透膏黄,带来开盖时长久微醉的滋味。这不是晒秋的“快”,而是醉秋的“慢”,是一场风物与时间不约而同的默契。
你若要寻这秋意最浓处,不必去名园胜迹,只消往那悠悠安昌古镇与平水古镇的百年仁昌、松盛酱园门前一站便知。巨大的酱缸安静地享受着秋光,缸内的母子酱油正进行着最后的沉淀,散发出浓郁而复杂的咸香。而酒坊里,新一年的黄酒冬酿即将开始,空气中弥漫着糯米饭蒸熟后的暖香和陈年酒糟的醇厚。老师傅用耳朵贴着酒缸,聆听发酵的微响,那神情,虔诚得像在聆听大地的秋声。这里没有喧哗,只有寂静的转化与积累,一如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向内求索,方得深厚。
暮色降临,霓虹闪烁,秋意便化作了手心的温暖。坐于小酒馆方桌条凳上,轻轻倚靠在八仙桌边沿,温一壶绍兴老酒,佐一碟茴香豆,鼻息感受着周遭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唇齿间豆皮的鲜香滋味与黄酒的回甘醇厚在口中混合交融,令人沉醉。窗外,飘起了淅沥的秋雨,打在黑瓦上,滴在青苔里,声音绵长而安详。此刻,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顿觉自己也成了这水墨长卷里的一笔淡墨。
绍兴的秋,不是用来晒的,是用来品的。品它的湿意,品它的醇香,品它在寂静巷陌中酝酿的千年风雅。它是一坛需要耐心开启的老酒,初饮温润,回味无穷,足以慰藉一整个清冷的季节。
这般秋声,须闭目静听。心静了,那蕴藉千年的秋味,便从墨色的翘檐、青色的角苔、深色的酒液里。一丝丝,漫上眉间心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孙娴芳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