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温馨的阳光倾泻在坡塘云松村成片的毛竹、茶园以及绿油油的庄稼上。远远望去,那一垅一垅修剪齐整,种植在半山坡上连片起伏的茶叶如同一列列卧伏在山野里的绿皮火车。茶叶经过夏秋强烈的阳光,片大叶厚,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油亮的光泽,活像漾开着的一张张孩子们的笑脸。
坡塘云松村位于绍兴西南大约十公里的山岙里,在华夏五大镇山之一的南镇——会稽山的西干山脉北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便是越国先民居住的地方。村里有一条千年古驿道,用青石板铺就,历经千百年的踩踏,石板已泛出清灰油亮的底色。古道深邃幽长,两旁茂林修竹,以岭为界,岭东为云松村地界,岭西便是著名的书法圣地——兰亭。
茂林、修竹、古道、茶林、小溪、田园,这便是坡塘云松村的自然风光。千百年来,它日日夜夜伴随着云松村的村民,而村民们也如同护宝一般守护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与其说云松的山水以其自然的秀美展示给守望它的乡民,还不如说这里的村民有着一份呵护它的情怀。
云松始于古道,源于古道。古时,这里是诸暨、兰亭方向进入绍兴府城的重要通道,无论是进城做买卖,还是走亲访友,或者上山采茶掘笋,运送山货,走的都是这条古道。坡塘云松村山高林茂,古树参天,晴岚暖翠。这里早晚温差很大,晴天阳光直泻,雨天半山茶园,半山烟云,村以景名,这大概就是云松村的出处了。
自从有了现代交通工具,一条条大小不等的道路便应运而生。到后来村村通了公路,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织就后,古道如同功成名就的耄耋老者,无声无息地隐退。云松这地方也跟着冷寂下来,慢慢变成了穷乡僻壤,无人问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富起来的人们拥有了物质财富后,健身便成了人人向往并不懈追求的目标。当人们开着高档汽车穿行于城市、景区、酒店、茶楼时,忽然发现其实最美好的生活莫过于返璞归真,到大自然中才能寻找到心灵深处的那方绿洲,那片红叶,那处诗和远方。
一群群驴友发现了这里的“新大陆”,他们被云松的景色所陶醉,贪婪地大口大口呼吸着这里的新鲜空气,活脱脱像一个个可爱的孩子跳跃在竹林茶园里。来到这里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这就是内心充满了远离喧嚣的宁静与纵情山水的狂喜。
驴友们一传十,十传百,使得沉睡着的古村落又重新进入了八方游客的视野,每天大批的车流、人流汇集在这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热闹景象,村民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当被陌生的客人们问及这里有没有吃的、喝的、住的地方时,村民们只好一个劲地摇头。的确,这一切来得太突然,如同家里一下子来了几十号客人,不知如何应对?倒是村支书罗国海看出了其中的门道,他对村干部们兴奋地说:“上头不是号召我们村要振兴吗?这回我们村可是要振兴了。”大家七嘴八舌,纷纷说“客人来了有好酒,汽车来了总得有地方停,看样子,我们得抓紧修路,建停车场,维修民宅、老台门,把环境弄好看了,让四面八方来我们村做客的人可以爬山、休闲、看风光,还可以吃饭、喝茶、住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个振兴村庄的计划慢慢形成了。
最难的莫过于筹措资金,村干部跑上跑下,四方联系,八方募集,上头也给云松村以重点的扶持。有了资金,村里不盲目搞建设,先请专家指导规划,不到一年时间,使得原本破旧不堪的村子变得美丽又漂亮。乍一看,如同景区一般。
村道两旁高矮不一的围墙上摆放着或艳丽或淡雅的盆花,农房的围墙里多种植各类花木果树,几棵橘子树从农房围墙里探出头来,金黄的橘如同一张张笑脸。美丽乡村建设后,原先从村口铺到山坡古道旁的石子路换成了沥青路面,四周的小弄小道也整修一新,道路两旁的农房经粉饰后如同新娘子上轿,几个老台门也已列入改造计划。村民很热情,有几位穿红背心的志愿者手里拿着示意图赠送给客人,并且细致地讲解着。我很怀疑自己是走进了村庄,还是走进了景区?
村里如今已开办起好几家饭店。临近中午,一阵阵炒菜的香气四处飘溢。千年银杏树下的一块晒谷场上,挂着上百只酱鸭,在阳光的暴晒下,弥漫着浓烈的酱香味。村民们在这样晴好的天气,忙着晒干菜,在地上铺上团箕,从坛里把腌好的菜,用手一把一把地抓出来。绍兴人崇尚耕读传家、勤俭节约,南方多雨潮湿,食物易霉变,把吃不完的鲜鱼制成鱼干,吃不完的蔬菜做成梅干菜,可以常年储存。五十来岁的阿水是村里最早开饭店的,一年前他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自从村里动了起来,村庄越来越美,客人越来越多,阿水夫妻灵机一动,利用自家住房简单装修后便开张营业起来。起初生意不怎么好,城里人不太习惯在这种小地方吃饭,可阿水夫妻心里并不着急,他坚信一条铁律:诚信经营,货真价实。阿水的招牌菜便是绍式酱鸭,他逢人便说,做生意讲究一个“诚”字,做酱鸭讲究一个“料”字。他对我们说:“晒谷场上晒着的上百只酱鸭,用不了几天就能卖个精光。我做的酱鸭都是活杀的,酱油必须用顺昌的老红油,酱鸭的关键是酱透、晒透,直到鸭屁股上晒出亮晶晶的油珠,皮色如同北京烤鸭,用鼻子去闻闻,有股浓浓的酱香味才算上品,用这种酱鸭在蒸笼里蒸熟,保你满屋生香,沽老酒没的说。”已是午后,我依旧漫步在坡塘云松村的大道小弄,游客们大多被黄酒浸润得面红耳赤,吃饱喝足后,不少游客再买上几只酱鸭、鱼干、冻笋,装上汽车,心满意足地回城去了。
自从村庄变成了景区,早先进城工作的村民陆陆续续地回流,有的开起茶室,有的开办咖啡奶茶店,有的做旅游纪念品生意,有的开办小酒店,前来租赁闲置农房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或开起小超市,或办起民宿,这里的村民正在转变着生活方式,从农民转型为经营户。
村民们懂得这样的变化全靠青山绿水,他们懂得感恩,晓得回报。如今,保护好古道、茶园、竹林,已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为。
行走在初步振兴起来的坡塘云松村,我的思绪不停涌动。是的,乡村振兴不是等出来的,坐出来的,每个乡村都有可利用的资源禀赋,关键看你怎么去挖掘,怎么去用心。
凝望着这里的山山水水,这片充满生机的村庄,我忽然想起一首越中五咏诗:越绝烟光隐翠微,兰亭春色送行衣。风清汉相鸣樵径,台古任公落钓矶。绣被歌残人竟远,桃花源静客忘归。凭君莫上秦山望,千古骊宫对夕晖。
此刻,村庄上空的炊烟已然袅袅升起。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柴英龙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