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心学”“文学”交融新篇章

2025-11-01 07:20

来源:

10月31日下午,2025阳明心学大会天泉会讲“阳明心学与明清文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与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共赴这场思想盛宴,从文学、史学、哲学等多维视角,共同探寻阳明心学如何如涓涓细流般浸润明清文学,催生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学经典。

与会学者指出,阳明心学的“心即理”与“致良知”思想,如同一场思想的春雨,深刻重塑了明清文学的精神土壤。这场心学革命推动文学创作从对外部事功的关注,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深度开掘,为后世性灵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根基。在这场思想启蒙与文学抒情的共鸣中,明清文学焕发出独特的思想魅力。

“‘孝之思’的转变不仅重塑了孝的哲学基础,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儒学对于道德主体性、时间能动性、知行关系以及成圣之方的根本理解。”复旦大学中文系罗书华教授从“孝”观念的思想史演进切入,梳理了从张载到朱熹再到王阳明的哲学嬗变,并强调阳明将孝道内化为良知本体,实现了道德主体的根本确立。

在具体文本的解读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切入阳明心学的思想逻辑,剖析心学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生动印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瑄聚焦徐渭的幕客身份与抗倭书写,揭示了下层文人在雅俗文化之间的创作实践。“徐渭以‘参与式’书写,在《明史》中塑造了立体的胡宗宪形象,这反映了晚明士人阶层结构与心学思潮的深刻互动。”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萍则从《红楼梦》中读出了阳明心学的回响。她指出,贾宝玉形象与阳明“良知”思想高度契合,“后四十回中出现的‘仪注化文笔’,可能受到清初颜李学派实践观的影响,反映出心学与礼学在清代中期的交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德建教授认为:“阳明心学为明清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场景,而今天的研讨让我们对这一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入。”他认为,这场对话不仅深化了对阳明心学与明清文学关系的理解,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学术支持。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