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心学之光,照彻古今贯通世界

2025-11-01 07:19

来源:

从“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到“致良知”的精神灯塔,阳明心学跨越500余年,依然照耀当下,启迪未来。当前,在日本、韩国甚至不少西方国家,阳明心学的学习和研究者也不乏其人,阳明心学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学说,对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阳明心学为什么可以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在10月31日召开的2025阳明心学大会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著名汉学家谢林德分别作题为《王阳明心学智慧的影响力和内在力量》和《王阳明与章太炎思想中自我意识和确定性的关系》的演讲。两位嘉宾就阳明心学的世界影响与当代价值进行深入探讨,为推动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互学互鉴注入新的活力。

蕴含“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思想何以引发全球共鸣?王中江给出了一个颇具新意的概念。在他看来,王阳明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可以被称为“人类的教师”。“纵观古今,苏格拉底、孔子等能够被称为‘人类的教师’,是因为他们拥有超凡的人格和智慧,创建了普遍理性和价值,也因为他们拥有大量的追随者、传承者和光大者。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也试图传承阳明心学和精神,去光大阳明心学。”他认为,阳明心学的超常感召力和魅力,以及之后的发展和分化,都体现了其蓬勃的再生力。

比如,上世纪20年代以后,国内兴起了一个哲学运动,并成就了30至40年代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在这个黄金时代,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梁漱溟和熊十力创建了新心学,成为儒家哲学复兴的两个最有力的版本。“我们这次盛会,也正是阳明心学深远影响力的力证。”王中江说。

阳明心学集中国心学思想传统之大成,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理论影响远及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逐渐成为影响世界的东方智慧。在主旨演讲环节,两位嘉宾不约而同都提到了阳明心学的世界性。

王中江认为,阳明文化在东亚各地融入了当地的社会文化与士人精神,并催生了各具特色的思想流派与实践方式。比如,在韩国,既有朱子学,也有阳明心学,主要代表人物郑霞谷一生痴迷于阳明心学,建立了“霞谷学派”,并在韩国传播弘扬阳明心学;日本在德川时代也兴起了阳明心学热潮,代表人物是中江藤树,他是日本阳明心学的开创者,在当时被誉为“近江(国)圣人”。“到清末以后,阳明心学的传播和影响更广了,越来越具有世界性。”王中江说。

为何阳明心学能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异彩?要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需回到阳明心学本身的思想内核与其独特的传播路径中。

两位嘉宾都认为,阳明心学具有跨越文化疆域的价值,对当代社会依然很具伦理引导与实践意义。谢林德围绕“自我意识和知识的确定性”展开讲述,认为这个命题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是现代社会很关心的问题。“如果把欧洲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并列来看,在这样的宏观视角下,我们会发现‘自我意识和知识的确定性’是一个很普遍也很突出的问题。”他解释道。

心学思想不仅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文明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谢林德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超越了简单的同理心概念,触及了更深层次的道德与哲学层面。“他区分出四种‘我’,分别是‘有我’‘无我’‘神我’和‘相对的我’,也可以说‘实践的我’。”他说,在实践中,王阳明的内省哲学及其确证能力具有更大的潜力,他的“知识的确定性”理论可以直接应用在人之行为上。所以,这种“有我”的哲学是一种“使有通天的学问,到得应用于人事”的学问。

越来越多的人从阳明心学获得智慧和力量。“追求学术和真理从来就像庄子所说的那样‘美成在久’,用现代的话说叫做‘长期主义’。” 王中江感慨道,阳明心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期待阳明心学的研究和传播这一连续性的事业历久弥新。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