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尹桂芳大剧院的一场调腔专场里,观众刚入场就注意到舞台中央摆着一组锣鼓和椅子。细心的戏迷提问:“这是道具还是乐团装备?”新昌调腔剧团办公室主任陈建鹏解释:“以往乐团都在下沉处演奏,座位上的观众看不见。现在,乐团也成为舞台呈现的一部分——你能看到他们如何随着剧情推进,发出现场的回应。”
《开场锣鼓》一响,鼓板抬手示意,第一串点子像在空气里搭了一个门;《男吊》《女吊》里,小锣与钹的轻点与短收,让观众能直观看到如何为人物情绪“收边”;《调无常》换场时,正吹一记梅花托住腔线,副吹以大钹稳住场面,二胡在阴影里补一分柔韧。你不只是“听到”音乐,还能“看见”音乐如何生成——看见眼神的传递、手势的微调、器乐之间的呼应。
空间的“显身”,也悄然改变了观众与乐队的关系。过去乐队“隐身”,只在戏落幕时被感谢;如今他们与演员同台,观众可以在演员亮相的一瞬看到乐师们递出的眼神和演奏时的肢体语言。乐队成为场面叙事的一部分,观众因而建立新的观赏习惯:戏不只是唱腔与表演,也是器乐与节奏共同完成的叙事。
“从‘下沉’到‘上台’,这短短的几级台阶,跨越的是数百年的观演习惯。它让乐队从纯粹的‘伴奏功能体’,成为‘艺术主体’。观众不仅看戏,也开始‘看’乐队如何‘做戏’,这种互动关系的改变,极大地提升了乐队的价值感和可见度。”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副主任田敏说,“非遗的保护,绝非将其供奉于神坛,而是要让其核心的生命力,在不同时代的土壤中,重新找到生长的姿态。”(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张衎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