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昌调腔剧团内部,乐队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六后场”或“六师”。这六个位置,构成了一个传承数百年的完整体系。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邢奏滨如数家珍地解释着“六师”的职责:鼓板是乐队的灵魂,既要打鼓打板掌控节奏,还要领唱帮腔,相当于整个演出的总指挥;小锣师傅的敲击轻婉似语,负责为演出增添色彩、提神点睛;正吹师傅主攻笛子和唢呐,遇到热闹场面还要兼奏大锣;副吹师傅更是身兼数职,要同时操持板胡、唢呐、战鼓和大钹,文戏武戏都要在行;五后场和六后场分别负责二胡、月琴及各类铙钹,每个人都还要参与帮腔。
“在调腔音乐里,锣鼓的分量特别重,这形成了我们独特的风格。”邢奏滨说着,随手示范了一段“走马锣”。只见他手中的锣槌时重时轻,三大锣与五小锣交替敲击,重时如万马奔腾,轻时如细雨绵绵。“戏里的风声、雨声、雷声、马蹄声,千军万马的阵势,全靠锣鼓来表现。”他补充道,武戏时大锣大鼓、号角齐鸣,声势浩大;文戏时小锣小鼓轻敲,像是在人物心绪边缘轻轻拂过。这套独特的锣鼓技法分为唱腔、长头、身段三大体系,其中的“走马锣”最为特别,用大小不同的锣组合出丰富的层次,仿佛能把戏台上的一举一动都化作生动的音乐画面。
然而,这门技艺的传承正面临挑战。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让年轻人望而却步。邢奏滨回忆起自己学艺时的情景:“当时师傅教,我在旁边学。打错了,师傅就亲自来示范一次。”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张衎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