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0月21日晚,绍兴文理学院“鉴湖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原执行院长黄朴民,走进该校图书馆“越读汇”,作“《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及其当代价值”讲座,带领听众沉浸式感受古典军事典籍的智慧魅力。

受访者供图
2023年电视剧《狂飙》热映,剧中角色高启强研读《孙子兵法》后沦为黑社会头目,这引发不少观众困惑:一部经典为何会“引人入歧途”?普通人是否还有必要读这部书?
黄朴民首先指出,《孙子兵法》与儒家《论语》《孟子》、墨家《墨子》、道家《道德经》存在本质差异。后者均属诸子百家范畴,聚焦“价值理性”,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与道德伦理导向——无论是儒家的“积极入世”,还是道家的“减法哲学”,都蕴含清晰的人生价值取向。但《孙子兵法》不在诸子百家学术谱系中,它属于“工具理性”的产物,无强烈价值导向,更像一门实用技艺:正如学好物理学可服务不同国家,《孙子兵法》本身是中性工具,好人学之能提升行善能力,坏人用之则会加剧作恶本领,关键在于学习者的动机。
其次,传统文化学习需遵循“系统次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没有任何一本书或一个学派能“包打天下”:儒家虽能树立道德标杆,却难免“眼高手低”;道家虽能让人获得精神自由,却易陷入“消极躺平”;即便如商鞅变法,虽推动秦国强大,也因严苛留下隐患。
高启强学《孙子兵法》走偏,与“引路人”密切相关。剧中正面角色安欣听说高启强打算经商,便建议他读《孙子兵法》,这一建议存在明显偏差——正确顺序应是先读《论语》,筑牢人生价值底色、校准人生航向,树立正确“三观”;再读《道德经》,领悟“取舍放下”的智慧,不被功名利禄裹挟;最后再学《孙子兵法》。这部典籍聚焦战略、能力与智慧,需以儒家立场为根基、道家境界为支撑,才能避免“走火入魔”。高启强跳过前两步直接学兵法,自然易入歧途。
《孙子兵法》的竞争之道
《孙子兵法》的作者为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现存主要有两个版本,分别5900多字和6000余字,共13篇。
《孙子兵法》认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取决于自身强大的实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战胜对手,必先“做大做强、立于不败之地”。但这并非机械唯物主义,更接近早期辩证唯物主义:仅靠实力不够,正如水本是静态,若不引导激活,终是一潭死水;唯有通过“造势”,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释放实力的最大能量。二者结合,方能实现胜利。
田忌赛马的典故印证了谋略的价值:当双方实力相近时,谋略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甚至成为压垮对手的最后一根稻草。但须明确前提——若己方三匹马均为下等,无论如何排列组合,终会都会以0∶3落败。因此孙子强调,无论是“伐谋”“伐交”,还是“伐兵”“攻城”,最终胜利的根基仍是实力,但实力不可机械看待,需通过谋略让能量“淋漓尽致释放”。
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虚实》篇的核心是“抓重点”。现实中,不少人感到“忙碌”,实则是“瞎忙”——因缺乏方向、计划与目标,“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西瓜与芝麻。孙子认为,用兵最忌讳“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若凡事追求“既要……又要……还要……”,终会顾此失彼。
《孙子兵法》的博弈之道
《孙子兵法》聚焦竞争与博弈,核心是解决“胜负输赢”问题。在孙子看来,竞争的关键在于战前“算策”——即判断“能不能打”,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具体分两步:
第一步是“全面收集信息”。大数据时代信息愈发充分,事物的发展趋势便清晰可见。即便是看似迷信的算命、看风水者,其判断也是基于大量信息处理与经验积累。正如曾国藩用人,面谈时不依赖简历,而是观察对方说话的语速、眼神是否飘忽、坐姿是否端正、面色是否骤变,以此判断对方可胜任师长还是营长——这正是传统智慧中“信息分析”的体现。
第二步是“辩证分析利弊”。孙子与老子观点一致,认为世间万物皆是“利与弊的统一体”,高明的战略在于“见利思害,见害思利”:身处困境或被动局面时,看到有利因素才能咬牙坚持,避免破罐破摔;处于有利或主动地位时,察觉不利隐患才能保持清醒,防止被胜利冲昏头脑。《孙子兵法》言:“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世间无绝对的利与害,若想把握事物的益处,就须容忍并应对其潜在的弊端。
此外,《孙子兵法》还提醒人们:追求完美固然可贵,却易导致“患得患失、优柔寡断”;无论打仗还是做事,切不可等到“八九分把握”才行动——彼时机会早已流失,即便只有五六分把握,也需果断行动(风险本是行动的常态)。而把握事物发展趋势、看清全局,是竞争与博弈的核心前提。
《孙子兵法》的战略之道
何为战略?黄朴民认为,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核心解决四个命题:“做不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
第一,“做不做”。许多事情虽有意义与价值,理应去做,却需结合自身团队实力、自身条件及竞争形势综合判断。英国战略学家李德・哈特在《战略论》中指出:“所有战略问题的根源,皆在于对‘做不做’的犹豫不决。”
第二,“何时做”。时机不当易陷入被动:正如“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子先烂”,若过早行动,易成为矛盾焦点与众矢之的,陷入“四面受敌、两线作战”的困境。《孙子兵法》倡导的,正是“把握时机、恰到好处、收放自如、见好就收”的智慧。
第三,“何地做”。核心是“水土适配”问题:同一件事,在绍兴可行,在青海未必可行;在日本能成,在菲律宾未必能成。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设立多个沿海开放城市,后又推进浦东新区开发开放——这些区域虽均获政策支持,发展程度却因禀赋差异而各不相同,正是“水土适配”的现实体现。
第四,“何人做”。“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千金易得,一将难求”,足见用人是关乎战略全局的关键。现实中,许多好思路、好想法难以落地,往往是因团队成员无法独当一面。
逆向思维:战略思维提升的秘诀
黄朴民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反映在战略思维中,便是“既要依规办事,又要突破制度桎梏”:任何制度皆有缺陷,且存在滞后性,难以完全适配动态变化的现实。这种“逆向思维”在《孙子兵法》中体现尤为明显:
其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与“君命有所不受”的辩证。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孙子兵法》却提出“君命有所不受”——这种看似“反动”的观点,实则是提醒管理者把握平衡:既需维护纪律严肃性,又需赋予执行者适度自主权。若凡事皆“君命有所不受”,必会一盘散沙、政出多门,这肯定不行;可在封建社会信息滞后的背景下,若皇帝不懂军事却包揽所有决策,前线将领毫无指挥权,胜利也无从谈起。
其二,“痛打落水狗”与“穷寇勿迫”的取舍。《狂飙》中,高启强曾叮嘱弟弟在工程事务中“留意《孙子兵法》‘穷寇勿迫’的教诲”——“穷寇勿迫”即不对穷途末路者穷追猛打,避免其“狗急跳墙、鱼死网破”,而深层智慧更在于:在不少场景中,“除恶不尽”反而必要——保留适度的对手与竞争,恰是自身持续发展的动力。
人不怕有对手,最怕“打遍天下无敌手”:若周遭“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反而易趾高气扬、忘乎所以,最终在阴沟里翻船。“出淤泥而不染”的逆境坚守固然不易,“濯清涟而不妖”的顺境清醒更难能可贵。正是因百事可乐的竞争,可口可乐才得以长盛不衰;正是因空客的崛起,波音才持续改进技术——《孙子兵法》“穷寇勿迫”的智慧,正是对正向思维的补充,能在“正常中发现异常、合理中找到疏漏”。
黄朴民强调,《孙子兵法》的最大魅力在于其辩证思维。学习时不应局限于军事规则,其思想与方法论才是核心灵魂。孙子的初衷,是希望世人领悟兵法的灵魂;而他更深层的期许,是世人学懂后“忘掉兵法”——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孙子眼中,“无规则”便是最高规则,也是唯一规则。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孙荷琴 文 编辑:方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