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城8个小区通过区级“宁静考”,它们都有哪些“静音”法宝?

2025-10-31 16:18

来源:

昼间50分贝,夜间45分贝——昨日,在毗邻高架的灵芝街道大家镜界小区,噪声监测屏上跳动的实时数据,稳定优于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二类区限值。由于外界车流不息的喧嚣被有效隔绝,小区实现闹中取静。据悉,目前,越城区2025年计划创建的8个“宁静小区”已全部通过区级初步验收,下一步将在完成整改后迎接市级考核。

“双路径”降噪:从硬件升级到邻里公约

“宁静小区并非追求绝对无声,而是通过科学管理降低噪声影响、化解邻里矛盾。”越城区生态环境分局环境管理科工作人员盛永刚介绍,今年创建的8个小区覆盖灵芝、塔山、鉴湖、迪荡4个街道,包括大家镜界、毓兰华庭、春风公寓等。

为何这些小区能率先进入“宁静小区”的创建名单?灵芝街道经发办相关负责人刘捷威指出,筛选工作设置了明确的硬性门槛:小区入住率须达到70%以上,占地面积不小于2万平方米,或建筑面积不小于3万平方米,且无长期、反复的噪声投诉记录。

“以大家镜界为例,自2022年至今未发生一起噪声投诉;去年创成‘宁静小区’的天际府,交付以来也始终保持噪声‘零投诉’。”刘捷威表示,新建小区在硬件基础上具备天然优势,如预设的人车分流、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配套,以及更加专业的物业服务支撑,为创建“宁静小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些优势在大家镜界得到具体体现:尽管小区南侧紧邻高架,但高架预先设置的隔声屏障与楼栋配备的多层隔音玻璃,共同构筑起第一道“静音防线”。

在建设方法上,各创建小区普遍采用“硬件+制度”双路径协同推进:硬件方面,系统实施人车分流、加装隔音屏、更换垃圾清运车静音轮胎、治理车库出入口噪声等工程性措施;制度层面,明确将装修时段限定于工作日的8:00至12:00,14:00至18:00,且周末严禁噪声施工,统一规范垃圾清运时间,并建立由物业、业委会与社区共同参与的三级纠纷调解机制,从而实现从技术降噪到共治静音的全面覆盖。

宁静常态化,制度与协作是关键

长效管理不仅依靠人的自觉,也依赖科技的精准。在元垄镜庐和天际府,一套噪声在线监测设备与“宁静保”小程序共同构成了数字防线。设备实时显示分贝,一旦超标立即报警,物业公司就要在30分钟内处理,形成高效闭环。同时,通过张贴投诉热线与推广小程序,创新了居民投诉渠道,确保噪声问题及时发现、妥善处理。

精细化的日常维护是守住宁静的物理基础。两小区常态化对电梯、水泵等公共设施进行第三方专业保养,今年以来累计保养各达十余次,从源头上减少设备运行噪声。针对小区出入口地面破损问题,则通过集中修补及减震处理,有效降低了车辆通行产生的噪声。

虽然新小区在硬件设施具备天然优势,但“宁静小区”的建设逻辑远不止于此。去年已通过验收的秦望花园作为典型的老旧小区,凭借业委会自治与“岁月静好”志愿者队伍的深度参与,今年将继续申报省级“宁静小区”。这支由50余名居民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已成为小区噪声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柔性力量。

志愿服务队成员张华既是住户,也是邻里噪声的“调解员”。他曾多次上门协调一位白天大声播放音乐的老年住户。通过多次耐心沟通、说明噪声对周边邻居的影响,最终该住户主动调低音量并关闭门窗,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除了纠纷调解,志愿服务队还承担起文明宣传与习惯引导的职责。他们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噪声防控宣传,组织益智类社区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居民的静音意识。在硬件层面,小区通过为窨井盖加装静音垫、为垃圾桶更换静音轮、将垃圾清运点移至小区外围等“微改造”,系统性降低生活噪声。接下来,小区南面靠近二环南路南侧的围墙将拆除重建,并安装隔音屏。这些措施的提出与推进,也大多源自志愿者在日常巡逻中的收集与反馈。

“硬件改造解决的是‘声源’问题,而志愿者队伍激活的是‘人心’。”秦望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徐玲玲表示,“居民从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才是宁静得以持续的根本。”

根据规定,市级“宁静小区”实行动态管理,有效期为3年。其间若产生较大噪声污染且整改不力,将被“摘牌”。此次通过区级验收的8个小区,接下来需进一步完善管理细节,以迎接更为严格的市级评估。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记者 陈烁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