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余姚警方侦破一起18前故意伤害致死案

2025-10-31 16:00

来源:

“我们余姚来的,找你什么事知道吗?”

“对,我知道,这一天会有的。”

当冰凉的手铐锁住手腕,被押上警车的那一刻,汪某轻声说出了这句话。这句他藏在心底18年的“预判”,终于有了答案。

近日,随着主要犯罪嫌疑人汪某及同案犯蒋某、李某相继落网,并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这起横跨十八年、牵动余姚公安几代刑侦人心的故意伤害致死案,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

当年案发现场

“帮老乡出气”引发冲突

最终酿成悲剧

时间回溯到2007年8月4日晚,余姚市朗霞街道干家路村的一间出租房内,被害人李某彬(化名)正与老乡罗某吃着晚饭,气氛融洽。谁也无法预料,几个小时后,一场无妄之灾将吞噬这个平静的夜晚。

悲剧的伏笔,在当天上午已然埋下。朗霞街道一工厂里,沈某因工作问题与罗某发生争执,虽经旁人劝开,但怨气未消。当晚,沈某纠集了赵某、汪某、蒋某、李某等十余名老乡,气势汹汹地冲到出租房外,随后与房内的罗某等人爆发激烈冲突。混乱之中,原本与此事毫无关联的李某彬被卷入漩涡,不幸成为了这场暴力最无辜的牺牲品,最终伤重不治去世。

当年案发现场

案发后,余姚市公安局迅速行动,先后将沈某、赵某等多名涉案人员抓获。然而,主要犯罪嫌疑人汪某以及蒋某、李某三人,却如同人间蒸发,因当时身份信息不详、侦查条件有限,始终未能归案。

十八年来,尽管侦查民警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这起导致无辜者丧生的案件,始终是余姚公安刑侦人心头一道难以放下的心结。“一个无辜的人没了,凶手却还在逃。”这份不甘与责任,驱动着他们从未停下追凶的脚步。

科技发展破局

模糊线索现破案曙光

近年来,余姚公安持续开展命案积案攻坚行动,对历史案卷与物证进行系统性梳理复核,积极寻找新突破口。

今年7月,专案组再次对该案发起攻坚,构建起“科技引领、传统落地”的双轮驱动侦查模式。民警从浩如烟海的原始信息中,对笔录里仅有的“汪某”模糊线索进行海量数据比对。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条关键信息浮现出来——2007年,一名与汪某姓名同音的男子曾在朗霞街道短暂居住,其特征与当年案犯描述高度吻合。

民警前往抓捕,山路崎岖

与此同时,另一路民警远赴新疆、青海等地,对已服刑的原案犯重新进行深入讯问,交叉核实。多条线索最终汇聚,这名在朗霞街道短暂居住的男子就是在逃的主要犯罪嫌疑人汪某!

破案的曙光,终于刺破了十八年的迷雾。

千里擒凶:

十八年的逃亡生涯走到尽头

锁定目标后,专案组民警即刻飞赴贵州省。在贵阳,侦查工作遭遇瓶颈:汪某虽在贵阳生活,却行踪飘忽。通过当地走访调查,民警判断其活动范围大致在息烽县与修文县一带。

“汪某工作的地方在山区,距离县城要开3个多小时的山路,这也给我们的抓捕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专案组民警胡桢浩说。

9月2日,在局领导的统一指挥下,专案组民警胡桢浩、王孟彬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经过周密蹲守,待目标出现后迅速出击,将汪某一举抓获。

民警将汪某一举抓获

面对从天而降的民警,汪某没有反抗,反而坦然地回答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因为他明白,这场持续了十八年的噩梦,该醒了。

良知唤醒与全面收网

但是对于后期的案件量刑,汪某仍心存侥幸,言语间避重就轻,试图试探底线、逃避罪责。然而,专案组民警早已做足准备,当民警将十八年来整理的厚厚案卷一一摆在他面前时,他眼神开始躲闪。

审讯民警抓住时机,一方面以案释法,阐明利害关系;另一方面,直击其内心深处的良知:“李某彬本有自己的生活,却因为你们当年的冲动失去了生命。他的家人等了整整十八年,你难道不想给他们一个交代,一句道歉吗?”

这句话,成了压垮汪某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长久的沉默之后,他终于卸下所有伪装,对当年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嫌疑人指认现场

根据汪某的交代,专案组乘胜追击,迅速锁定了另两名在逃嫌疑人蒋某和李某的踪迹,并成功实施抓捕。至此,这起悬了十八年的故意伤害致死案,所有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

“正义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目前,汪某、蒋某、李某已被依法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

(越牛新闻综合余姚公安)

作者: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