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州千载文星聚
苏青
当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里感叹“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时,他或许没有想到,百余年后,绍兴会被他的后辈同乡用扎实的数据和科学的论证,冠以“世界文学第一都”的殊荣。冯长根教授的《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以科学家的严谨、文学家的浪漫和乡贤者的情怀,为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学基因绘制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图谱。
该书跳出了传统地方文学史研究的窠臼,通过“一座充满文学光芒的古都”“一座平均每4年产生一位文学家的古都”“一座拥有129部长篇小说的古都”和“一座中国文学史上群星闪耀的古都”4个层层递进的命题,构建起绍兴作为“世界文学第一都”这一文学圣地的坚实证据链,其学术视野、叙事方式与文化立场的有机融合,让这部作品既成为严谨的学术著作,又堪称生动的文学宣言。
冯长根是国内外知名的安全生产专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理工男。他将科学研究的实证精神注入文学研究,以宏阔的学术视野综述文献资料,让整理出来的一串串数字背后的浩瀚文学星空璀璨无比。《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精确到个位的统计数据:从公元27年至1949年,绍兴平均每4年诞生一位文学家,累计产生了501位文学家(补遗后达682位),留存有可记载的长篇小说129部,其中有268位文学家收入《中国文学家辞典》,92位文学家入选《中国文学史》课程教材。这些数字并非简单的堆砌、罗列,而是通过6张表格的精密统计、细心整理、科学编排,形成了可以相互佐证的网络证据链。
除上述数据图表外,作者创建的“绍兴文学家金字塔”模型,更是对“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这一科学命题进行实证的最直观成果,彰显了绍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青藏高原”的崇高地位。“绍兴文学家金字塔”共6层,每层对应的绍兴文学家数量从最底层到最顶层,分别是501,268,92,20,3,1。第六、第五层为金字塔塔基,构成了绍兴作为“世界文学第一都”坚实的文学才俊基础;第一、二层为金字塔塔尖,以鲁迅为统帅、为旗帜,以王充、谢灵运、陆游为领军人物,构筑起了绍兴跨越近两千年文学发展史的丰碑。
东汉时期,以辞赋为主的正统文学可谓“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王充对这种奢靡的文风予以尖锐批评,他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强调“真”是“美”的基础,对魏晋以后的中国文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是历史上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文人,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学新境界,改写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走向,彰显了中国文人的雅趣和风骨。南宋时期,国破山河碎,陆游忧国忧民,笔耕不辍,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以诗言志;他的诗充满战斗气息、爱国激情和忧患意识,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这3位绍兴籍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当之无愧立于“绍兴文学家金字塔”顶层。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鲁迅先生在小说、散文、杂文、诗词、著译、古籍校勘、文史研究等多个文学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创造性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被誉为“20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冯长根教授以近万字的篇幅论证了鲁迅无愧于中国文学史的“珠穆朗玛峰”,理应屹立在“绍兴文学家金字塔”塔尖。
该书以6个层级构建的“绍兴文学家金字塔”,并非出于作者的主观臆断,而是基于这些文学家被重要文学史著引用的频次、作品传播的广度等精准量化指标,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思维对人文社科研究的独特优势和强大赋能。
《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对文献的旁征博引堪称典范。从《诗经》《吴越春秋》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先秦诗鉴赏辞典》到《中国大文学史》等现当代学者的研究论著,作者犹如细致的文献考据家,将四处散落的文献资料碎片拼接成一条各自关联、互为印证的完整论据链。为了证明《弹歌》是绍兴“有文字可查的第一缕文学曙光”,冯教授引用了8种文献相互佐证。这种严苛的治学态度,让“世界文学第一都”的论断摆脱了作者身为绍兴学者的乡土情感偏颇,获得了理性、充分的学术说服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是一部地方文学史研究著作,但并未陷入枯燥史料罗列的惯例,而是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智慧和诗意表达,读来让人赏心悦目。“序”即以历代文人骚客歌咏绍兴名句作铺陈,先营造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文学意境,随后才转入严谨的科学论证。这种“以诗为引,以证为体”的叙事方式,恰似在绍兴鉴湖上自由行游的乌篷船,既有论述时诗意的浪漫摇曳,又有实证时停泊的扎根锚定。
作者对绍兴文学现象的解读,其独具创见由此可见一斑。通过解析《弹歌》的起源和文学特点,冯教授论证了“越地是中国古歌作为世界文学的起源有书可查、有地可访的产生地之一”。在论及产生于公元前550年前后的《越人歌》时,冯长根不仅考证了该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译诗”的文学价值,还敏锐地指出了“山有木兮木有枝”等比兴手法对后世抒情诗歌创作的影响。在分析蔡东藩多达13部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小说时,冯教授既肯定了这部735万字宏著的史学价值,还揭示了作者“演义救国”的创作动机与绍兴“卧薪雪耻”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这种将文学作品现象分析与历史文化发展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让整个研究过程和全部研究结果都焕发出旺盛、鲜活的生命力。
书中运用丰富的文献对绍兴文学家群体进行了描摹,使得这些文学人物颇具画面感和亲近感。东汉王充在谶纬迷信盛行时“闭门潜思”的孤独身影,南朝谢灵运“伐木开径”探奇山水的痴念执着,南宋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情壮志,明末徐渭“笔底明珠无处卖”的抑郁愤懑,构成了历代绍兴领军文学家跨越时空展现各自风采的恢弘图卷。
《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还特别指出,绍兴文学家注重文学的“实践性”:王羲之既是书法家又是文学家,他将书法艺术融入文学创作之中,留下了稀世文化瑰宝——《兰亭集序》;徐渭兼擅书画与戏曲,还曾协助胡宗宪抗击倭寇,屡建功勋,可谓文武双全;秋瑾以诗词为革命宣言、战斗号角,誓言“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文学作品惊天地、泣鬼神。这种“文以载道”“学以致用”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是绍兴文学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学的鲜明特质和珍贵所在。
绍兴,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远古的时候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连绵不绝,代代传承”。如何看待绍兴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读者不妨把《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看作是冯长根教授以一位自然科学家的眼光,对这样一个纯文学重大课题的勇敢探索,或是一位现代乡贤与家乡历代文学家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有感于斯,谨填《贺圣朝》词一首,以表对冯长根教授的敬佩之情,对《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出版的褒赞之意。越州千载文星聚。看英豪几许?冯君研史证名都,以数字为据。兰亭墨润,鉴湖波助。绘文学图谱。一书确立第一碑,引寰球同慕。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原中国科技出版社社长)
作者: 编辑:姜京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