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妈,我们来看您了!”10月26日上午,新昌县南明街道莲湖新村小区里,60岁的朱起昌声音洪亮,身旁紧随着石岳军、徐成友、章永忠3位战友。4人手提米面粮油,敲响了一扇再熟悉不过的房门。
门缓缓开启,八旬老人舒杏芹的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位老人,是朱起昌牺牲战友刘兰君的母亲。因为一句承诺,朱起昌和战友们40年如一日,为牺牲战友尽孝。

朱起昌(前排左一)等老兵看望牺牲战友的母亲。
一句承诺,一生坚守
“我们中如果有谁牺牲了,活着的人就要在牺牲战友的父母跟前代为尽孝。”40余年前,一群年轻战士许下生死承诺。
1985年7月,从战场归来的朱起昌,与连队指导员一起,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护送着11位新昌籍烈士的骨灰盒和遗物踏上返乡之路。
硝烟渐渐散去,英雄永远长眠,但生者的责任才刚刚拉开序幕。在那段岁月里,朱起昌默默记下了每一位烈士家属的住址和联系方式,将那份沉甸甸的承诺深深镌刻在心底。
“当时我就想,这些战友为国尽忠,我们活着的人,就要替他们尽孝。”朱起昌回忆道。1986年,朱起昌退伍回到新昌。他立即联系上同样返乡的战友,一场跨越40年的孝心长征就此开启。
山路崎岖,难阻孝心
“最远的是镜岭镇大古年村,距离县城近40公里。”朱起昌清晰记得当年的艰辛。新昌多山,11位战友的双亲分散在全县各个乡镇。在交通尚不发达的上世纪80年代,每一次探望都十分艰辛。
“县城去大古年村每天只有一班车,早上8点发车,下午3点就得往回赶。那盘山公路又蜿蜒又颠簸,我这经历过战场风浪的人,都常常晕车。”朱起昌说。就是这样的路,他们一走就是40年。
烈士潘旭忠的弟弟提及朱起昌时,眼眶泛红:“虽然我大哥牺牲了,但朱大哥就像亲大哥一样待我们家。每逢春节、中秋,他都会带着老战友们来看望我母亲。之前母亲生病卧床,他更是又出钱又出力,一点都不比亲儿子差。”
在新昌县城南乡,烈士章贤明的母亲有一片果园。朱起昌和战友们看望老人时,总会顺手帮着施肥,干些农活。“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关怀,更重要的是贴心的陪伴和实实在在的帮助。”朱起昌说。
“是老朱把我们凝聚在一起,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退伍军人加入我们的队伍。”章永忠说。如今,这群老兵每个人的手机里都存着所有牺牲战友家属的电话。他们之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哪位老人遇到突发情况,电话打给谁,接到电话的人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小家”“大家”,爱心延伸
2015年,朱起昌加入了新昌关爱老人协会,将爱心播撒到更广阔的领域。
“我自己开了个小厂,平时确实挺忙的,但每年平均都会坚持参加两次协会的重点活动。”朱起昌说。10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新昌,累计探访照护了124位高龄独居老人。
朱起昌40年如一日的坚持,不仅温暖了无数老人的心,也在自己的家庭中种下了孝善的种子。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朱起昌的儿子成长为一名人民警察,在自己的岗位上守护一方平安。更让人动容的是,今年才5岁的小孙女,在爷爷的熏陶下,已经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熟记于心。“每次去看望老人们,小孙女都想跟着去。她说,要像爷爷一样,做个有爱心的人。”朱起昌欣慰地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潘晓林 俞颖颖 通讯员 徐雨阳 编辑:姜京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