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梯成为展示的载体。
钱圣月设计制作的护书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展览一角。
■ 见习记者 张娜 文/摄
仓桥直街的华家台门里,一场小型特别展览正迎来尾声。这场由蓝岛创意策划工作室策展、在“阿加鲁”美育空间呈现的展览,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以“小而美”的策展语言,邀请观众与百年前的“鉴湖女侠”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老式木梯
迈向革命道路上的呐喊
这场展览的独到之处,在于利用一系列富有巧思的日常物件作为叙事媒介,将秋瑾波澜壮阔的一生与精神世界具象化、可感化。
展厅内一张棕绷床垫被悬挂于墙壁,其上的文字与图像依次呈现出秋瑾困顿的婚姻、决绝的东渡、起义失败与慷慨就义等生平,映照出一位女性在时代夹缝中的挣扎、突围与精神跃升。展厅中央,一架原木色的老式梯子静立着,梯上固定着徐自华、吴芝瑛、吴珉等秋瑾友人的图文资料。木梯在此不仅是展示的载体,更是一件饱含寓意的空间装置:它象征着秋瑾在迈向革命的道路上,这些女性挚友所构成的支撑之梯——她们彼此扶携,形成一个向上的、充满韧性的精神同盟,共同指向一个更高远的光明之境。
策展人还巧妙调动了纵向空间的诗意。几片旧风扇叶悬吊于空中,以几不可见的鱼线垂挂着秋瑾的《满江红》《鹧鸪天》等诗词,以及《中国女报》发刊辞的片段。当观者穿行其下,纸页微晃,“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等文字便随之在空中飘荡。她痛心于二万万女同胞“一生只晓得依傍男子”,是“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秋瑾号召妇女争取经济自立,摆脱奴隶地位。这份呐喊,在当时如惊雷划破沉寂。然而,由于武装起义失败,秋瑾英勇就义,1907年《中国女报》仅出版两期便戛然而止。但思想的火种,已然播下。
当代回响
从台门展览到秋瑾文创
近120年后的今天,在秋瑾的故乡绍兴,这簇火种被再次点燃。蓝岛创意策划工作室经营者谢雨萌以研究秋瑾为志趣,不仅策划展览、设计秋瑾为主题的City Walk路线,更创作了“何以绍兴”系列文创,这些文创已入驻秋瑾故居,让秋瑾的故事以新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
在“阿加鲁”美育空间,店长钱圣月深受朋友谢雨萌的感染,设计了一款独特的护书袋。灵感源于谢晋执导的电影《秋瑾》中秋瑾骑马的英姿,钱圣月在此基础上将马的动作改为更具动感的跑姿,为秋瑾配上标志性的日本刀,还郑重印上从《中国女报》发刊辞中摘录的八个字——“生机活泼,精神奋飞”。这不仅仅是一件文创产品。护书袋的功能是保护书本纸张免受折损与污染,这巧妙契合了秋瑾热爱阅读、追求新知的精神。而那八个字,则是一次直抵核心的精神传承。它让百年前的宏大理想,以一种可触可感的方式,融入当代爱书人的日常生活。
这个位于台门内的空间,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创作。艺术专业出身的钱圣月为了精神追求返乡创业,力图将“阿加鲁”打造成一个兼具美育与免费阅读的创作空间。该展览吸引了不少本地居民与游客参观。有人长时间驻足,阅读秋瑾的生平与诗文;也有懂乐器的游客,循着乐谱弹奏起《勉女权歌》,历史的词句与旋律在台门中交融,完成了又一次动人的同频。
越城人Judy和她的外地朋友笙歌在观展后的反馈,则道出了这种实践的价值与期待。笙歌表示,“绍兴文创主要聚焦于鲁迅,对秋瑾的关注度比较少,能看到与秋瑾相关的活动与文创,我们很惊喜。”Judy曾参观过秋瑾故居,认为秋瑾房内存放武器的暗房简直“酷极了”,她建议未来可以挖掘秋瑾更生活化和个性化的一面,向大家展现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秋瑾形象,同时也希望开展更丰富、更多元的秋瑾相关活动。
微观感染
一位女工实现了自我价值
钱圣月的母亲杨登莲是一位20世纪90年代从贵州来到绍兴纺织厂工作的女工。钱圣月虽然知道母亲能缝制基础款衣物,但从未知晓其设计才华。直到拜托母亲用朋友们挑选好的布料制成小包时,才发觉母亲对色彩、图案的敏锐与创造力。
对于制包售卖的建议,杨登莲起初有些犹豫,但女儿大胆设计秋瑾文创,为秋瑾文创办展的不懈努力感染了她,在女儿的建议与帮助下,她尝试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做点事业。
在女儿的鼓励下,杨登莲展现出卓越的审美与设计天赋,还为自己取了一个“杨孙佳美”的艺名。此后,杨登莲不仅做包,还帮助钱圣月对护书袋进行打样,钱圣月也在社交媒体上积极为母亲宣传,母女俩共同发展自己的事业。据悉,杨登莲的手工包作品独具美感,还蕴含着故事,收获了众多顾客的喜爱,仅在国庆中秋期间就卖出了二十多个。
谈起鼓励母亲制作手工包的初衷,钱圣月说:“希望母亲能够生活得自由一点,不要被困在家务里,总是围着丈夫或儿女转。希望她能够有自己喜欢且被别人认可的事业,发现自己的才华,收获自信与成就感。”这朴素的愿望,正是秋瑾当年所呐喊的追求经济与精神独立的微缩投影。
作者: 编辑:严心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