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近午饭时间,城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门口,候诊队伍仍排得长长的,78岁的老中医王瑞年也丝毫没有停诊的意思。“人生七十古来稀”,于常人而言,已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但对王瑞年来说,只要能为患者“搭把手”,这份“事业”就正当其时。
这家藏在巷子里的社区医院,规模不大,却有着“宝藏医院”“巷子医院”“城南小网红”的美誉。这里不仅有出名的“城南儿科”,更有一块响当当的“越医”招牌,而王瑞年,就是这块招牌成色最足的一部分。
“一家三代都是老中医,还都守着这家巷子里的医院,在绍兴找不出第二家!”说起王瑞年,中心主任方尖满是敬佩。作为越医非遗“顾氏伤科”第九代传人的他,正负责越医非遗申报工作,提起王瑞年的“伤寒流派”,却忍不住叹惜。他说,王瑞年的资历、医术都足够申报,可他一门心思“扑”在病人身上,主动放弃了机会。“这是越医‘医者仁心’的最好证明。”方尖说。
“小时候跟着父亲在医院里转,看他给人看病,就觉得当医生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忙完一个诊号,王瑞年喝了口茶,慢慢回忆起自己的从医路。他的父母都是医生,父亲早年就在这家卫生院坐诊。受家庭熏陶,17岁的他拜王振乾老先生为师,成了一名中医学徒。从最初的卫生院到如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青涩小伙到满头白发的老者,他从未离开过这家医院,这一守便是整整一个甲子。如今,他的侄女也接过衣钵,成了医院的一名中医师,在巷陌间续写着三代人的中医传承故事。
王瑞年的“伤寒流派”名声在外,上世纪90年代末,不仅城区患者,连柯桥、新昌、嵊州等地的人都经常慕名而来。“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诊100多号人,每天两趟5路车包车来城南看病。”回忆起当年的场景,王瑞年眼里闪着光。那时他还是医院院长,可大家只知道“城南王中医”,没人在意他的“院长”头衔。卫生部门的统计显示,他的日门诊量曾稳居绍兴基层医院第一,他也因此获得了基层名中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
除了主攻伤寒这一当时的“时症”,凭借多年的诊疗经验,王瑞年在脾胃病诊治上也积累了独到心得。退休后,他选择“退而不休”,重新坐回中医科的诊桌后。“一辈子都在跟病人打交道,闲下来心里空落落的,总想着那些老病人找不到我该着急了。”他笑着说,“不为别的,就是喜欢这份工作。只要病人需要,我身子骨还硬朗,就一直看下去,同时也算是为医院的中医科引一下流。”
如今,这家巷子里的“宝藏医院”依旧热闹,王瑞年依旧每天坐在诊桌前,望闻问切间,跳动的是一颗从未改变的“济世初心”。
作者: 编辑:严心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