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自2024年5月起,绍兴市创新选派116名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实现全市103个乡镇(街道)全覆盖。他们并非短暂“送戏下乡”的过客,而是带着“解题思维”扎根乡野的“催化剂”。
本文所记述的邵琦及其团队,正是这支队伍中的一个生动缩影。他们深入稽东镇,不仅精准回应“一老一小”的文化需求,更以创意为引擎,激活沉睡资源,打通“文化引流—产业造血—村民共舞”的转化通道,探索出“以文兴业”的共富路径。
从本期起,我们将以《文化特派员的年度答卷》为题,陆续推出一系列文化特派员的人物报道,记录蓝珊华、李信、刘晓庆、陈祥平等特派员的实践足迹。他们正以各自的方式,在绍兴的青山绿水间“种”下文化,绘就着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
以创意为笔,绘就稽东共富新图景
——文化特派员邵琦的乡村实践

“欢迎大家来稽东,我是文化特派员邵琦,来自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现在我们所在的会稽山藏酒洞,原本是一个闲置的人防工程……”在稽东镇的乡村文旅推介活动现场,邵琦正向来自高校、企业和游客的观众们讲解着乡村改造项目。这是文化特派员团队每周常态化开展的活动之一,既是乡村文化的传播窗口,也是文旅招商的资源平台,更是推动“创意激活、组团服务、片区提升”服务模式落地的重要载体。
村里来了特派员
沉睡资源,被“创意”唤醒了
稽东镇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南部山区,是典型的水源保护地,拥有千年香榧林、雪窦岭景区、冢斜古村落等优质文化资源,如同一幅沉睡的山水画卷。然而,这片宝地长期面临产业发展受限、村落资源不均衡、人口空心化等挑战,景区与村落间存在明显壁垒,游客“过境游”难以转化为“节点游”,村民增收途径有限。

派驻以来,邵琦团队以“创意激活”为引擎,探索出“文化引流—产业造血—村民共舞”的创新路径。通过组建“艺乡邻”文化特派员服务团队,整合高校、企业与村民三方力量,形成“设计—运营—分红”闭环,系统推进“一老、一小、一进、一出、一提升”五大服务方向,让创意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绘就出一幅生动的乡村共富新图景。
“跨界融合建团队”:创意矩阵在山野绽放
打破传统界限,邵琦融合高校、企业与村民三方力量,组建“艺乡邻”文化特派员服务团队。通过将“绍兴市大学生文创产业与艺术设计大赛”与乡村提升项目结合,吸引设计专业师生驻村创作,把课堂草图转化为乡村风景与文创产品,搭建青年入乡的桥梁。团队还打造“跟着文化特派员看乡村”品牌活动,通过案例讲解与政策解读,提升村民技能,推动他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此外,“文化特派员好物推荐”活动发挥团队企业优势,助力农特产品销售,实现“一出”带动产业。
“空间活化促新生”:文化赋能激活沉睡资源

邵琦团队巧妙唤醒稽东的闲置空间,将废弃防空洞改造为集人防教育、科普展示于一体的“会稽山藏酒洞”,成为文旅新地标;闲置民房变身乡村书吧、博士工作站;空闲山地规划出“悬崖咖啡厅”和乡村打卡点,吸引游客和年轻创业者。为破解“单村作战”困局,团队依托稽东“徒步、骑行”资源,设计“雪窦岭—香榧榧林”漫游路线,在占岙村打造“拾榧集”共富驿站、在高阳村打造“高阳红”红色驿站、在越北村设计“向阳越北”农创品牌,并在竹田头村设置“一桌土菜体验点”,创建“文化特派员驿站”,促进区域协作,让资源从沉睡中觉醒。
“以美育促进文化传播”:大地礼物飞入百家课堂

将乡村文化“种”进城市,邵琦团队以研学为桥服务“一小”,推动城乡文旅资源共享。依托乡村节点,编制《大地的礼物》《美丽的家园》等研学教材,主题涵盖农业认知、建筑科普和民族文化。这些课程不仅走进本地文化礼堂和社区,还以志愿服务形式推广至全国7个省的34所学校,惠及8000余名学生。团队还把高校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影楼搬进文化礼堂,服务“一老”为银龄老人拍照、发动老人用方言录制“榧林往事”“稽东故事”等主题短视频,让“银龄记忆”成为研学内容和文创素材,让乡愁永不褪色。
文化引流激活产业,绘就共富新图景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邵琦团队立足“创意驱动、跨界整合、机制创新”,以文化引流激活产业、以资源再生带动共富,成效显著。产业方面,激活存量资源吸引企业投资200余万元,打造7个村IP节点和文创产品,新增就业岗位20余个,促进游客增量20余万人;联农带农方面,“银龄记忆”项目服务百余位老人,农特产品销售300余万元,1500余名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社会影响方面,美育志愿服务课程覆盖8000余名学生,实现“低门槛、广覆盖”的教育公平。项目入选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和全国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振兴样板。文化特派员团队将继续深化创意实践,通过服务“一老、一小、一进、一出、一提升”,助力稽东共富图景愈发绚烂。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高建峰 见习记者 邹俊瑜 编辑:严心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