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要高产,良田是保障。近年来,滨海新区以提升粮食产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核心,聚焦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升级、数字化赋能、政策激励等举措,让粮田变良田,实现农田“颜值”和产值双提升,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能。

孙端街道黄酒糯稻基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实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成为丰收的沃土。 记者 骆 烨 摄
基建升级促转型
近日,马山街道储墅村的高标准农田升级改造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现场,混凝土搅拌车往来穿梭,挖掘机有条不紊地开挖沟渠、平整土地,工人们则忙着开展障碍物清除、路面浇筑等工作,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据了解,储墅村的高标准农田升级改造项目涉及面积达139亩,其中包含新建水泥沟渠、机耕路改建等。“以前田里的沟渠是土渠,渗水严重,灌溉效率低;路也是泥巴路,坑洼不平,大型农机很难进来,收割播种都得靠人力扛运。”储墅村种植户坦言。此次改造完成后,田间硬化道路将与周边村庄道路连通,能保障大型收割机、运输车等农机设备顺畅通行,贯通农田的混凝土渠道也将进一步提升灌溉排水效率,为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提供有力保障。
此次储墅村的农田升级改造是马山街道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今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涉及辖区4个行政村,涵盖约600亩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提升工程以及360亩高标准农田管护工程,建设总工期为120天。”马山街道农业农村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各项目正稳步推进中,竣工后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农田基础设施体系,助力实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建设目标,有效提升农田抗灾减灾能力与耕地质量,推动区域农业生产向集约化、现代化转型。
稻浪翻滚迎丰收
与马山街道的建设热潮相呼应,孙端街道的高标准农田里稻浪翻滚,丰收在望。在三条溇村,飞飞家庭农场种植的400余亩晚糯稻长势喜人,沉甸甸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曳,泛起阵阵金黄色波纹。飞飞家庭农场今年在孙端街道吴融、三条溇、前双盆、后双盆4个行政村种植了1300余亩晚糯稻,且全部在高标准农田范围内。
“虽然今年受持续高温影响,产量略逊往年,但这批晚糯稻干谷亩产预计仍可超300公斤,高标准农田的优势不言而喻。”飞飞家庭农场负责人余仲康坦言,相较普通农田,高标准农田里完善的水渠设施让灌溉更高效,平整的田间道路便于大型机械进出,有效降低人力成本,连片完整的田块更适合规模化管理,加上田间配备的诱虫灯等绿色防控设备,都为水稻稳产高产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在孙端街道,随处可见的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区域最美生态底色。2024年,孙端街道的“绿色农田”项目是滨海新区当年规模最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面积约2022亩,覆盖三条溇村等4个行政村。
除了基础设施完善,该项目还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在街道绿色农业中央展示中心内配备LED大屏,通过对接农田前端感知设备,实时掌握分析农田气象、虫情、水质等信息,实现“数智”赋能农业生产。今年,孙端街道继续推进66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及560余亩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工程,涉及辖区新河、村头、小库、榆林等多个行政村,让“粮仓”底气更足、品质更优。
统筹推进强根基
农田建设始终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在滨海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呈现出系统推进、全面提升的鲜明特点。今年以来,滨海新区新开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1857亩,涉及马山、孙端、沥海3个街道的14个行政村,其中新建高标准农田844亩、提升改造1013亩,建设内容涵盖土壤改良、泵站新建、沟渠衬砌、机耕路建设、管灌高效节水改造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为新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和粮食稳产增收夯实“耕”基。
政策激励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保障。今年年初,滨海新区发布《加快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政策明确,对高标准农田(粮食功能区)新建和提升改造项目,按每亩不低于4000元进行奖补;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近5年内未纳入省、市改造提升项目的区域),管护资金按每亩不超过1500元标准进行奖补。截至目前,新区已累计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奖补资金578.9万元,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让粮农吃下“定心丸”,也激发了各方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稻花漫野接云岫,沃土膏腴百村连。滨海新区社会工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精细化管护,进一步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流程监管体系,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并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深度融合,把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建成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多措并举筑牢新区粮食安全生产根基。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张 柯 编辑:严心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