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跨界博士,深耕中药领域

2025-10-29 22:22

来源:

所有认识刘雪松的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随和。他永远带着亲切温和气场,像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工科男”,逻辑清晰、谈吐从容。一聊起团队的攻关项目,他滔滔不绝,那双在镜片后的眼睛也格外明亮且坚定,让人清晰地感知到一位科学家的智慧与激情。

要在当下的科学认知体系里找到中药的新表达,刘雪松和团队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对传统医药的通俗表达与工程学精确语言的转译,这种跨领域的“沟通能力”成了他们的独特优势。

事实上,刘雪松的学术轨迹本身就是一个跨界破壁的过程——

1991年,成绩优异的他免试进入浙江大学混合班。这是一项富有浙大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学生们在大一新生阶段不分专业,由各专业老师教授相应的课程。

“电机系是当时浙江大学工科的四个大系之一,里面有个专业叫工业自动化,在20世纪90年代非常热门。”大二分专业时班上几乎90%的同学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但刘雪松认为自动化专业则更贴近社会生产实际。先后获得工业自动化学士、硕士学位后,1998年,他留校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同时攻读博士学位。

在职读博的第二年,刘雪松学术生涯的一扇关键之门被悄然叩响:一位校领导告诉他,学校正在为即将成立的中药系组建团队,希望有懂计算、懂信息的交叉学科背景教师加入,而头脑灵活、抗压能力强的刘雪松十分适合。

一道决定性的分水岭横亘在刘雪松面前。工科和医科几乎是两条平行的轨道,28岁的他好不容易在工业自动化有点建树,放弃熟悉领域的学术积累完全从零开始谈何容易。但往远了看,已有工业自动化的控制理论很难再有突破,中药则是此前从未踏足的一片崭新天地。

“后面想了一下,还是决定去了。”在理性的思考选择之外,刘雪松也希望在医药领域弥补自己的遗憾。1992年,刘雪松的父亲因肺癌去世。此前一年多的治疗过程中,父亲和家人生怕影响刘雪松的学业,全程都瞒着在杭州读书的他。直到6月放暑假回到衢州家中,他才见到了父亲的遗像,拿到了一封写在3个月前的遗书,父亲嘱托他好好读书,为国家作贡献。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成了刘雪松心中过不去的一道坎。“还说他希望有一天人类能克服癌症。这对我影响很大。”

于是2003年,刘雪松奔赴药学院,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补习中药学专业课程,同时攻读药物分析学博士学位。“虽然辛苦,但年轻人就需要这种冲劲,让自己从一位‘外行’慢慢步入正轨,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非常值得。”

没有学科基础,也没有人才储备,刘雪松和新生的中药系教师团队一边探索,一边开展学科建设。他们首先确定了团队的科研创新方向:围绕中药全产业链去布局。

“当时提出这一方向后,大家都很惊讶,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刘雪松解释道,中药的生产从上游一味药材的种植生长开始,到下游产品的销售与应用,整个路径很长。而一个初创的小团队想要覆盖种植加工、物质基础研究、药物分析、新药研发、临床应用等各环节是难以想象的。

但在25年后,刘雪松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就是这么做的。”目前,团队已经获得了200多个专利,开发了200多套软件服务,其创新技术覆盖了中药生产的全产业链所有关键节点,并在2015年形成了产业化的技术和装备推动中药现代化,每一年能直接产生3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我们从不懂药,到做药的技术,再到做真正的药,花了25年时间。”2022年,他成功当选了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这无疑是对他在医药信息化及智能制造领域突出贡献的高度肯定。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