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教赛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谌凯

2025-10-29 21:18

来源: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集中表现为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与企业对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期待不相适应。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学科竞赛往往聚焦于少数拔尖学生,难以形成广泛的带动效应。

浙江大学通过实施“一院一赛”制度,并将其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等有机融合,系统整合课堂教学、实验研究与竞赛实践三大环节,构建了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可以说,教学是“土壤”,通过设立创新实践学分和SRTP项目,将真实科研课题引入必修课程,引导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向主动构建认知体系。竞赛是“气候”,学院主导或参与的赛事,如同适宜的阳光雨露,为创新构想提供展示与验证的舞台。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良性循环中,优秀项目逐步完成从原型到产品、从论文到公司的跨越。

据我了解,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团队中,在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的骨干成员不在少数。他们在竞赛过程中培养的系统思维、团队协作与快速学习能力,已成为其在产业一线攻坚克难的重要支撑。

这一实践与现代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随着我国在更多科学技术领域进入“无人区”,缺乏现成经验可循,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开辟前行道路。教赛融合所培育的,正是这种能够主动定义问题、整合资源、创造解决方案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未来区域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生态的竞争,应推动教赛融合从高校层面的机制创新,升级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组成部分。

一是推动教赛融合跨层级贯通。目前先进模式多集中于高水平大学,应推动其核心要素向基础教育阶段延伸,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向研究生教育阶段拓展,与重大科研项目深度融合;同时向职业教育领域推广,培育具备创新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构建覆盖全学习周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二是建设“产学研赛”一体化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共同设计竞赛选题,提供真实应用场景与资源支持,使竞赛题目源于产业实际需求,推动优秀成果通过创投风投、技术转让等渠道加速产业化。可围绕“315”科技创新体系组织系列挑战赛,实现以赛聚智、以赛促研。

三是培育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竞赛必有胜负,但教赛融合的价值远超奖牌本身。应弘扬脚踏实地、长期坚守的科学精神,正如云深处创始人、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朱秋国团队从基础原型起步,历经十余年持续攻关的历程。政策环境应为创新者提供更充分的试错空间与更稳定的支持机制,使每一次探索无论成败皆成为通往成功的阶梯。

将创新种子播撒于实践与竞争的沃土,构建有利于梦想萌发、茁壮成长的创新生态系统。这正是在新时代创新征程中必须坚持并不断深化的重要路径。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